隨著人類對宇宙的深度探索,尋找地外文明(ET)的存在始終是天文學和地質學領域熱議的焦點。雖然德雷克方程預計銀河系中應有許多能與人類交流的智慧文明,但至今我們還未找到確鑿證據來證明這一點。最近,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地質學家羅伯特-斯特恩博士以及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地球科學教授塔拉斯-傑里亞博士的最新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地質學解釋,揭示了我們為何還未遇到外星人的可能原因。
在他們的研究中,斯特恩和傑里亞博士指出,地球上生命的演變歷程與海洋、陸地以及長期的板塊構造活動有著緊密的關係。作為太陽系唯一具有板塊構造的岩石天體,地球的構造活動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活動不僅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還影響了氣候、大氣成分以及生物圈的演變。
首先,海洋被視為生命起源的搖籃。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複雜的多細胞生物,生命在海洋中完成了從簡單到複雜的進化過程。海洋為生命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和生存環境,使生命得以不斷發展和壯大。
其次,大陸作為生命的棲息地,為生命的進一步進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陸地上,生命逐漸適應了更加複雜的環境,並進化出了更高級的形狀和功能。比如,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發展語言和文化等,都是生命在陸地上進化的重要成果。
然而,僅有海洋和大陸還不足以支援智慧生命的誕生和進化。長期的板塊構造活動為生命提供了持續的環境壓力。通過板塊之間的碰撞、分離和漂移,地球表面不斷形成新的地形地貌,為生命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同時,板塊構造活動也促進了地球內部的物資迴圈和交換,為生命的演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和物質支援。
斯特恩和傑里亞博士認為,外星行星可能缺乏這三個條件——海洋、大陸以及持久的板塊構造活動。這將大大減少銀河系中此類ET文明的預期數量。他們進一步指出,儘管德雷克方程中的其他因素(如恆星形成率、行星系統比例等)可能會使銀河系存在大量宜居行星,但這些行星是否具備支援智慧生命演化的地質條件還是一個未知數。
為了檢驗這一假設,斯特恩和傑里亞博士對德雷克方程中的fi因數進行了修訂。他們將fi定義為兩個項的乘積:foc是指有大量大陸和海洋的宜居系外行星的比例;fpt是指有長期板塊構造的行星的比例。根據他們的分析,具有最佳水量的系外行星的比例可能非常小(foc的值在0.0002到0.01之間),而持續時間超過5億年的板塊構造也是極不尋常的(fpt值小於0.17)。因此,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在銀河系中發展智慧生命的有利行星條件極其罕見,這解釋了為何我們尚未遇到外星人的原因。
儘管我們還未能找到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地外文明的存在,但斯特恩和傑里亞博士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角度。他們的研究表明,地質條件對於智慧生命的產生和演化至關重要。在未來的探索中,我們或許應該更加關注系外行星的地質條件,以便更全面地評估這些行星是否具備支援智慧生命演化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