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個朋友,她告訴說:
“我覺得我媽好像整個人都變了,年紀越大,似乎也變得越開明瞭,以前做什麼她都要用反駁的方式讓我慎重,現在做什麼都會想都沒想地支援我、讓我放心大膽地嘗試”
“與此同時,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媽好像成了我的粉頭子,她會在我面前表現得唯唯諾諾、小心翼翼”
“我想,大概就是我偷走了她的所有智慧和耐心吧,所以只剩下唯唯諾諾的依賴了”
還認識一個媽媽,以前就是典型的“為孩子而活”
公公和婆婆沒有幫她帶過一天孩子,她沒有說什麼,只是淡淡地描述:
“老人有老人自己的生活,他們把自己的兒子女兒帶大就已經完成任務,辛勞了一輩子,也該是享清福的時候了,至於孫子孫女嘛,他們幫忙照顧是我們當晚輩的福氣,不幫忙照顧也是本份,沒有什麼好計較的”
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任勞任怨、埋頭苦幹,費心巴力討好公婆的她,突然性情大變
逢年過節不再為公婆精心挑選禮物,不會討好誰,也不會巴結誰
以前是眼裡只有孩子,現在是每天早上起床先化個美美的淡妝
至於女兒,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收拾好,什麼時候喊她可以出發了,她才會換上鞋打算出門
對於這一點,公婆都覺得“這媽當的,一點責任意識都沒有”
事實上,這恰恰是媽媽活通透了
特別是以前事事以孩子為先,現在卻把時間多用在自己身上,也不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而是媽媽們發現了最適合自己、也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01
不再腳跟腳服務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養好一個孩子簡單,只需要讓孩子吃好、玩好、睡好就夠了
可教好一個孩子並不簡單,特別是養出一個有愛心,又懂得尊重父母、關心他人、具有責任感的孩子,一定是需要一定的方法與手段
有個男孩,爸爸媽媽外出打工,他從幼兒園開始就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剛開始的時候奶奶疼孫心切,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生怕哪裡讓孩子受了罪、吃了虧
等到放寒假暑假,到了爸爸媽媽那裡也是一樣,由於陪伴缺失的虧欠,父母對他也是滿臉的包容和滿足
於是,爺爺奶奶心疼,爸爸媽媽虧欠,男孩很快就長歪了
平時不尊重父母不說,對爺爺奶奶也經常大吼大叫,只要是有一次需求沒有被滿足,那就忘記了之前所有的好
有一次,就因為奶奶不讓他吃飯的時候玩手機,他就生氣地一把拽著奶奶的頭髮發洩情緒
一剎那,奶奶瞬間被氣得紅溫了
單手一把拉著孩子往臥室里拽,再趁著問題顯現最明顯的時候教訓說:
“沒辦法,如果我再不管你,就沒人能管得了你了,我打你不是為了懲罰你,而是不想你長大後將來連人都不會做,別人也說你的父母沒把你指教好,沒有家教”
一番話,瞬間點醒了男孩媽媽
也是從那以後,媽媽對男孩愧疚是愧疚,教育是教育
虧欠對孩子陪伴,那就趁著暑假、和寒假在一起的時間多出去轉轉,陪孩子一起吃好、喝好、玩好
但教育方面,媽媽一改往日的腳跟腳服務
比如:
•吃飯的時候自己盛飯,吃多少盛多少,多了不準浪費,少了可以繼續再加
•寫作業的時候自己安排,每天到了晚上收作業檢查,如果哪一科沒做,或者胡亂敷衍了事,那就要在原來的作業基礎上,再多添加一倍
•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背包自己背,自己的衣服也自己收拾整理…
就這樣,隨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鍛煉下,男孩身上戾氣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再對爸爸媽媽趾高氣昂,也不會把爺爺奶奶當成隨行伺候的奴僕
是呀,我們的孩子可以不夠優秀,甚至也可以比別人遜色很多,但教育的根本就是“先學會做人”
哪怕孩子又懶還不會,也要明白“自己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這是鍛煉孩子的獨立意識、責任意識,也是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02
不再手把手輔導
只有不會的題才教一下
媽媽圈一直流行著一句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事實上,這就是我們沒有弄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還認識一個媽媽,她也是長期在外打工,兒子由奶奶一手帶到大
都說“有娘在,孩子無事哭三場”,這個比喻在這對娘倆身上可謂是展現得淋漓盡致了
就拿男孩的雙面性格來說吧
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兒子就以奶奶為主,奶奶讓孩子寫作業,哪怕作業完成得品質不好,也能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任務
可媽媽回家後,兒子就整個人都黏在媽媽身上,連說話的聲音都變得嗲嗲地,那時候媽媽只當是兒子親她,也就沒當回事,甚至還比較享受那種被依賴的親近感
但隨著後來作業量、和老師的頻繁來電,在一次又一次的催寫作業中,打斷了這份美好
兒子開始變得一天比一天叛逆,只要是媽媽一提寫作業這件事,那兒子就能一蹦三高地反抗
平時不管怎麼說,始終都是一句:“不寫,我就是不寫,就算你把我打死,我還是不寫…”
沒辦法,媽媽每一次都因為輔導作業這件事被氣得淚流滿面
有一次,還是她主動給我說起這件事,瞭解事情經過後,我告訴她:
“有沒有可能是我們一開始就沒有弄清楚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呢??如果孩子一開始寫作業就需要我們催一下才動一下,那對孩子而言,寫作業這件事就是給家長寫的,他們叛逆是因為不服管教,他們拖延磨蹭也是覺得寫作業壓根就不是他們自己的事”
看吧,學習學的是態度、是耐心、還有好的方法,如果孩子一開始就把學習當成“給爸爸媽媽學”的態度去看待,那學習大概也就止步於此了
心態不掰回來,說再多的大道理不過是浪費口舍,動再多的粗也不過是傷孩傷已
記得蘭媽之前在一篇文章里,就提到了單親媽媽表姐找到人生另一半的事情,這個表姐夫呀,就是傳說中學霸背後的優秀家長
聽表姐說,姐夫的手機里從來沒有下載過娛樂性軟體,但凡是看到他把手機拿到手上,那不是工作,就是為了聯繫
至於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根本就不需要操心什麼,從來不會站在旁邊盯著,基本上都是孩子遇到不會的題找他了,他才會坐在旁邊輔導一下
剛開始的時候很好奇,我問他:“你就不怕孩子在一邊偷懶,不好好寫作業,然後老師第二天在學校點名嗎”
姐夫告訴我: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寫作業的後果也應該由他自己承擔,即便是老師第二天打電話過來,我的態度也是該怎麼懲罰怎麼懲罰,如果孩子連這點挫折和承擔的勇氣都沒有,那將來到了社會上也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
是呀,學習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更應該成為孩子需要承擔的責任
如果你發現孩子的學習是越催越懶、越催越煩,那就不要再催了
試著給孩子一個單獨的空間,然後再定上鬧鐘,告訴孩子:“鬧鐘一響,就要收拾好書包準備睡覺,哪怕作業沒寫完,也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第二天去學校跟老師交待”
如此迴圈往復幾次,你會發現孩子“不催”反而對學習更加上進了
這就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態度意識
放棄手把手教學輔導,這不是甩鍋不負責,也不是看不到希望的放棄,而是通過孩子的自我態度建立,來撐起屬於他們自己的一片天
03
不再嘴連嘴嘮叨
鼓勵、認可才是減負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
為什麼和孩子處著處著就連陌生人都不如,陌生人看到你還禮貌地微笑一下,而孩子看到我們卻滿臉的憎恨與厭惡呢”
遇到過一個媽媽,她告訴我,她女兒就是屬於那種“只聽好話,不聽壞話”的孩子
特別是媽媽和奶奶同住一個屋簷下的時候,也不知道奶奶從哪裡聽說“使勁地誇孩子,孩子就和你親”的方式後
整天因為一點點小事恨不得把孩子誇上天:“哇,太厲害了”、“真了不起”、“沒人能比得上你”、“你是最厲害的”…
後來,女孩確實是只親奶奶一個人,每天晚上要跟奶奶睡,在家裡不願意給媽媽講話,甚至回家也不願意多看媽媽一眼…
沒辦法,媽媽不得不站出來制止這種所謂的“親密”,她指責女兒不獨立,依賴性太強
女兒反過來指責她不合格,是一個不稱職的媽媽
隨著心碎了一地,她不停地反思自己:“雖然從一開始就不認可奶奶的誇張式表揚,覺得表揚就是溺愛,孩子也經受不住挫折,可如果一句認可話都沒有,也真的就好嗎”
記得《負面情緒》一書中曾說過:“一個人最討厭什麼,他的弱點就在哪裡,負面情緒也在哪裡,哪裡就是他身上最需要得到關注的問題”
很顯然,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你和孩子之間動不動就會因為一句話吵得不可開交,那一定是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講了孩子不愛聽的話
可能有些家長會說:“那孩子現在連這點事都承受不了,一句話也接受不了,以後到了社會上怎麼生存?如何去應對更多的挫折和困難呢”
話雖如此,可抗挫折能力並不等於我們要對孩子有多嚴厲、有多苛刻呀
例子里的媽媽,她之所以和女兒之間的關係相處得那麼糟糕,就是因為有了奶奶“誇張式讚美”的對比性
在女孩的心目當中,她也會認為:“奶奶都能看到我身上的優秀,認可表揚我的優秀,為什麼媽媽看不到,一句表揚的話都沒有,她肯定是討厭我,不喜歡,覺得我很糟糕,恨不得要把我丟出去了”
後來,媽媽經過多方面的反思和分析嘗試后,她打算中和“你真棒”這句話
比如:
•奶奶會誇張地說“我的天,不得了了,我的寶貝孫女今天表現得太棒了,真是祖墳冒青煙了”
•媽媽會多加一句:“確實完成得不錯,特別是xx地方真的是巧奪天工,可如果我們再xx地方再稍加修改一下,那就會更加完美了”
於是,女兒就被媽媽的話吸引,纏著她提出建議,繼續挑戰、直到讓結果比上一次更好
看吧,比起表揚,孩子更喜歡在認可中嘗試新的挑戰
這是他們內心力量的源泉,也是家長在表揚和溺愛間需要掌握的一個“度”
不過度苛刻、也不過度誇張,只是在認可和讚美中讓孩子發現自己更多的優點,直到越來越優秀~
那麼,關於媽媽突然性情大變不管孩子是因為活得通透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