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因素容易腎結石,出現這些癥狀及時就醫做好早期預防
更新于:2025-03-28 09:34:03

在人體這個精密而複雜的機器中,腎臟作為泌尿系統的核心部件,不僅負責過濾血液,排除廢物,還維持著體內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然而,當這個“淨化工廠”遭遇不速之客——腎結石時,一系列健康問題便可能接踵而至。腎結石,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東西,實則蘊含著大大的困擾與痛苦。

腎結石:何許“石”也?

腎結石,就是腎臟內部形成的固體沉積物,主要由礦物質和鹽類組成,這些成分通常在尿液中溶解,但當某些因素導致溶解度下降時,它們就會逐漸析出、結晶,最終形成結石。結石的成分多樣,包括草酸鈣、磷酸鈣、尿酸、胱氨酸等,不同成分的結石其形成機制、治療方法和預防策略也各不相同。

腎結石的成因:多因素交織的複雜網路

腎結石的形成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

1. 氣候因素:高溫環境下,人體出汗增多,尿液濃縮,尿中溶質濃度升高,增加了結石形成的風險。

2. 飲食因素:高鈣、高鹽、高嘌呤飲食(如動物內臟、海鮮、肉類)以及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芹菜)攝入過多,均可促進結石形成。

3. 水分攝入不足:飲水量少,尿液減少,尿中溶質濃度增高,易於結晶。

4. 代謝異常: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導致的高鈣血症,痛風患者的尿酸代謝異常,以及尿液中草酸、檸檬酸等物質的代謝失衡,均為結石形成的溫床。

5. 藥物因素: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維生素C、磺胺類藥物、糖皮質激素等,可能增加結石風險。

6. 尿路因素:尿路梗阻、尿路感染、尿路異物等,均可為結石的形成提供有利條件。

腎結石的癥狀:疼痛與不適的交響曲

腎結石的癥狀多樣,且因結石大小、位置及是否移動而異。常見癥狀包括:

1. 劇烈疼痛:腎結石移動時,可刺激腎臟或輸尿管,引起腎絞痛,疼痛常位於腰部或肋下,可向下腹部、腹股溝或生殖器區域放射,疼痛性質為間歇性,有時可持續較長時間。

2. 血尿:結石移動過程中可能划傷尿路內壁,導致血尿,血尿可為肉眼血尿或顯微鏡下血尿。

3. 排尿異常: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等,結石在尿路中移動時,可刺激膀胱及周圍神經,引起排尿不適。

4. 噁心與嘔吐:腎結石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可導致噁心、嘔吐,這是身體對劇烈疼痛的自然反應。

5. 發熱與寒戰:若腎結石引發尿路感染,可出現發熱、寒戰等感染癥狀。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小結石可能無明顯癥狀即自行排出,但也有部分結石雖小,卻可引起劇烈疼痛和其他併發症。

哪些人容易患腎結石?

一、生活習慣不佳者

飲水不足:長期飲水不足,或者在工作環境高溫、劇烈運動后不及時補充水分,導致尿液濃縮,尿中溶質濃度升高,增加了結石形成的風險。

飲食不良:長期攝入高蛋白、高糖、高鹽、高脂肪食物,以及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芹菜等),或者過量攝入動物內臟、海鮮等高嘌呤食物,都可能增加尿液中鈣、草酸、尿酸等物質的排泄,促進結石的形成。此外,愛喝碳酸飲料的人群,由於飲料中含糖量較高,也可能增加患腎結石的幾率。

二、代謝異常者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這類疾病會導致體內鈣磷代謝異常,增加尿液中鈣、磷等物質的排泄,從而促進結石的形成。

痛風、高尿酸血症:這些疾病會導致體內尿酸代謝異常,增加尿酸結石的風險。

其他代謝性疾病:如腎小管酸中毒等,也可能導致尿液中某些成分的代謝失衡,進而形成結石。

三、尿路異常者

尿路梗阻:患有泌尿系統梗阻性疾病,如輸尿管狹窄、前列腺增生等,會導致尿液排出不暢,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可能促進結石的形成,而結石的存在又可能加重尿路感染,形成惡性循環。

四、遺傳因素

家族病史:家族中有腎結石病史的人群,患病幾率相對較高。這可能與遺傳基因、家族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

五、其他因素

長期臥床或缺乏運動:這類人群可能導致骨骼肌萎縮、骨質疏鬆等問題,進而增加尿液中鈣的排泄。同時,缺乏運動還會影響尿液在腎臟中的流動和排出,使尿液中的礦物質和鹽類更容易沉積形成結石。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維生素C、磺胺類藥物、糖皮質激素等,這些藥物可能增加尿中結晶形成,從而更易形成結石。

容易患腎結石的人群具有多種特徵,包括生活習慣不佳、代謝異常、尿路異常、遺傳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等。

腎結石的診斷:精準定位,明確病情

腎結石的診斷依賴於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常見檢查方法包括:

1. 超聲檢查:無創、便捷,可清晰顯示腎臟內部結構,判斷結石的存在、大小及位置。

2. X線檢查:包括腹部平片和尿路造影,可顯示結石的輪廓及尿路形態,但部分結石(如尿酸結石)在X線下不顯影。

3. CT檢查:解析度高,對結石的顯示尤為清晰,是診斷腎結石的金標準之一。

4. 磁共振成像(MRI):雖然較少用於腎結石的診斷,但在特定情況下,如孕婦或X線禁忌症患者,MRI可提供有價值的診斷資訊。

腎結石的治療:因“石”制宜,精準施策

腎結石的治療旨在去除結石,保持尿路通暢,恢復泌尿系統功能。治療方案需根據結石的性質、大小、位置及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主要包括:

1. 保守治療:適用於結石較小(≤5mm)且無明顯癥狀的患者,主要通過增加飲水量、調整飲食結構、適當運動等方法促進結石自行排出。必要時,可使用排石藥物輔助。

2. 體外衝擊波碎石(ESWL):適用於結石直徑在5mm至2cm之間,且無明顯尿路梗阻的患者。通過體外衝擊波將結石擊碎,隨後隨尿液排出體外。

3. 經皮腎鏡取石術(PCNL):適用於結石直徑大於2cm或複雜結石,通過經皮腎穿刺建立通道,利用腎鏡直視下取石或碎石。

4. 輸尿管鏡取石術(URS):適用於輸尿管結石,通過尿道進入輸尿管,利用輸尿管鏡直視下取石或碎石。

5. 開放手術取石: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開放手術取石已較少應用,僅在特定情況下,如合併尿路解剖異常需同時處理時,才考慮開放手術。

腎結石的預防:未雨綢繆,遠離“石”擾

預防腎結石的關鍵在於調整生活習慣,減少結石形成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

1. 增加飲水量:保持尿量在2000ml以上,有助於降低尿中溶質濃度,減少結晶沉積。

2. 飲食調節:維持營養平衡,避免高蛋白、高嘌呤飲食,限制草酸含量高的食物摄入,如菠菜、芹菜等。正常人鹽的攝入量一天不要超過2g,同時,減少動物內臟、海鮮等富含嘌呤的食物攝入,以降低尿酸結石的風險。

3. 控制體重:減輕體重,增加纖維素的攝入,多吃水果和蔬菜,限制豆製品等高鈣食物的攝入,尤其是痛風性腎結石患者。

4. 藥物預防:根據結石成分及患者代謝異常類型,醫生指導下使用相關藥物調節尿液pH值,增加尿枸櫞酸含量,降低尿草酸、尿鈣水準。

5. 定期體檢:定期進行尿常規、腎功能及泌尿系統超聲檢查,及時發現並處理潛在的結石風險。

腎結石雖小,卻不可小覷。它不僅可能引起劇烈的疼痛,還可能引發尿路感染、腎積水、腎功能損害等嚴重併發症。因此,提高腎結石的認知,加強預防措施,對於維護腎臟健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