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並非精神疾病,專家建議:及時心理治療能改善
更新于:2025-03-26 01:42:30

當下,不少人正面臨一種新的困境——“空心病”。他們時常感到活著人生沒有意義,生活沒有價值感、意義感。近日,記者從南通市第四人民醫院瞭解到,“空心病”並非精神疾病,而是一種心理癥狀,可通過及時心理治療得到改善。

“公司好久沒去了,得去看看了,光靠別人是靠不住的,事情還得自己干。”近日,經過20多天治療,40多歲的某企業老闆林某從南通第四人民醫院順利出院,重新有了幹事的動力和目標。此前,他因為“空心病”,一度陷入頹廢和迷茫,處於得過且過的狀態。

據瞭解,林某的企業規模較大,運營狀況也不錯。然而,他有時候情緒低落,做事情沒有興趣,思考問題比較困難,感覺自己做的事情都沒有獲得獲得感。林某的床位醫生、南通市第四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李磊告訴記者,林某剛來時,覺得自己企業做得大也好,做得小也好,對他來說沒有什麼意義,不知道這個公司未來方向在哪裡。

李磊介紹,林某的抑鬱伴隨著明顯的“空心”癥狀。南通四院通過一些有助動力和快感的藥物治療,以及開展認知行為的心理治療,説明他去梳理對自己有意義和價值觀的東西,住院期間,林某嚴格按照規律作息,適當地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最終,林某的“空心病”逐漸好轉,並順利出院。

“‘空心病’是一種心理癥狀,抑鬱障礙群體里有很多人是處於‘空心’狀態。”南通四院兒少精神科副主任醫師丁雅琴介紹,空心病與抑鬱症有本質差異。抑鬱症屬於臨床精神疾病,表現為情緒低落、食慾紊亂等軀體癥狀,以及自責絕望等極端情緒。空心病從癥狀上可能符合抑鬱症診斷,但表現不明顯,能完成學習、工作甚至表現優異,但內心空洞,生無可戀。

據瞭解,“空心病”多發於青少年的人身上,不少青少年時常處於心理損耗的狀態,抱怨心好累。丁雅琴說,“空心病”是與價值觀有關的一種空虛的狀態,所以如何塑造青少年的價值觀很重要。對於“空心病”的青少年,可以通過心理干預、疏導以及教育,塑造他們積極的價值觀。

南通大學社會工作碩士教育中心相關負責人王劉飛說,空心病更多是需要價值觀的重塑,幫助“空心病”群體找到生活中的目標和意義。家庭層面,家人應避免將其視為“患者”,而是要理解這是一種在特定成長階段可能遇到的心理困境,是價值觀重塑過程中的迷茫與挑戰。社會層面,幫助他們發現自身潛能,明確職業方向,從而在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其次,進行行動力引導,包括主動領任務、立即行動的習慣、訓練動手操作能力等。再次,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活動、志願者服務等,通過與他人合作,增強社交能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朱亞運 通訊員 朱小平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