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磊
從聚焦不同科室、不同專業醫生的職業表現,到嘗試題材和類型融合、拓寬醫療劇的邊界,國產醫療題材劇在多年發展中不斷進化,以求帶給觀眾新鮮的觀看體驗。近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播出的醫療題材電視劇《仁心俱樂部》,通過展現5位不同性格、科室醫生的日常,以生活流敘事和輕喜劇風格,傳遞出溫暖人心的力量,詮釋了“醫者仁心”的當代內涵。
劇中,神外科醫生劉梓懿、心外科醫生秦文彬、普外醫生王高升、急診科醫生顧詩宜、ICU醫生蔣毓機緣巧合成為醫院“馬拉松俱樂部”的成員,他們平時一起訓練,也在職場與生活中互相支援、共同成長。電視劇巧妙地將這些角色的生活細節融入劇情中,使得每一個角色都顯得真實而立體。無論是劉梓懿在情感關係中的果斷,還是秦文彬面對生活困境時的堅韌,抑或是王高升在職場瓶頸和原生家庭雙重壓力下的樂觀態度,都讓觀眾感受到這些醫生不僅僅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更是有著豐富生活和情感的普通人。
輕喜基調並未沖淡醫療題材的深度。電視劇對醫療倫理、醫患關係、生命尊嚴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例如,劉梓懿堅持為腦瘤患兒筱筱爭取手術機會,面對院方保守治療的壓力,她以專業判斷據理力爭:“如果連醫生都不敢為患者冒險,醫學還能進步嗎?”這一情節不僅展現了醫者的專業擔當,更揭示了“仁心”的本質:對生命尊嚴的敬畏超越對個人風險的考量。而秦文彬勸退迷信家屬時,既以醫學原理拆解“殺狗玄學”的荒誕,又以共情化解對方的焦慮,體現了醫者在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平衡智慧。
劇中,醫者的責任感不僅體現於手術臺上的專業,更在於對生命複雜性的尊重。秦文彬為等待心源的患兒拼盡全力,卻在手術成功后坦言:“醫學的進步,是靠無數失敗堆出來的。”無論是玄學迷信等觀念與現代醫學的衝撞,還是借“拒絕救治家暴父親”的女兒引發倫理討論,抑或是以馬拉松俱樂部隱喻醫者“永不停歇”的職業精神,該劇始終以溫暖底色引導觀眾思考:當醫學無法創造奇跡時,社會的理解與支持或許才是治癒的關鍵。
在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仁心俱樂部》提醒我們:醫學的進步離不開社會的理解,醫者的仁心也需要公眾的呵護。這或許正是該劇留給觀眾最珍貴的啟示:在生命的馬拉松賽道上,醫患從來都不是對手,而是共同對抗疾病的盟友。當職業信仰與人性溫度共同交織成一個個鮮活的醫生形象,觀眾從中讀懂了仁心的重量,以及這份職業背後承載的責任與擔當。
(作者系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