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分體式大燈有什麼優點,為何現在連傳統車企也開始使用?
這是來自一位讀者朋友的留言提問,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問題;大多數汽車愛好者看到使用分體式大燈的車輛時往往只會吐槽,卻不想一想為什麼吐槽。就像是近日曝光的某品牌全新SUV的諜照。
參考下圖。
撇開這款車不談,現在有許多汽車都在用分體式大燈,為何要用這種設計方案呢?傳統汽車的大燈一定是尺寸較大且非常明亮的,從有汽車開始就是這樣,哪怕是需要手動點的煤油燈。
人們總是習慣於將物品擬人化或擬物化,於是大燈就成為了汽車的眼睛。
再來看一組圖片,這樣的大燈多漂亮。
知識點:
汽車的設計需要考慮到風阻係數,於是汽車的線條越來越“流線型。”
汽車大燈的設計只是整車設計的一環,是一定需要考慮到降低風阻係數的;這在新能源汽車里更為重要,因為至少目前還沒有能量密度非常高且能夠有效保證穩定性的動力電池類型,所以只有從降低風阻或車身輕量化的角度來提高續航,哪怕只是一點點。
於是車身越發的扁平,大燈的尺寸當然會越來越小。
而過於扁平的大燈會直接影響照明效果,如果把遠近光都放在一排,近光燈的鋪地效果或許會很好,但是遠光燈可能會變差;反之亦然;並且尺寸過於小的大燈總成依然需要考慮散熱,LED大燈的發熱量雖然不大,可是也架不住一排燈珠擠在一起。所以為了保證照明效果和散熱性能,以及有效降低照明盲區,於是就有了分體式大燈的設計。
日間行車燈本就是一套光帶,可以放在傳統大燈的位置,放在這個位置也才能足夠醒目。
而前照燈為了降低照明盲區則很有可能需要向下調低位置,於是前照燈就被放在傳統車輛的霧燈位置。也就是說分體式大燈的設計是有合理性的,是偏向於功能性和實用性的設計,也是追求極致降低風阻係數的產物;不管其好看與否,出現這樣的設計都幾乎是汽車技術發展的必然。
筆者認為汽車的設計應當更多的重視美感而非功能。
因為所有人選車的第一關注點就是車輛的設計,一輛符合自己審美標準或大眾審美標準的車才會有吸引力;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是非常重要的,這在“馬斯洛需求”理論中也有闡述。而汽車使用者普遍為收入相對高的人群,對於審美的追求是相對高的,反之,對於車輛的實用性往往不會特別在意。
尤其是一種只能略微降低車輛能耗或提升里程,但是不符合主流審美的設計,對於汽車使用者而言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汽車的設計應當更尊重用戶的審美,而不是為了車企的積分而強行推出一種並不符合主流審美的所謂潮流設計;這種設計即便在短時間內成為潮流,長久來看也必然會被淘汰,審美潮流會迴圈但不會倒退——每一次迴圈都會有新文化元素的注入,每次迴圈實際也是一種提升。
再回到分體式大燈的設計方案,筆者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強推審美倒退。
因為從來沒有過任何文化體系裡會對“小眼睛”進行讚美,至多是不提,而對於“大眼睛”往往是追崇德;比如炯炯有神、雙瞳剪水、明眸皓齒、眉清目秀、濃眉大眼等等成語,在文化理念上也只會喜歡這樣明亮的眼眸——大燈就是汽車的眼眸。所以分體式大燈的設計顯然是很難符合大眾審美的,看一看售價在30萬元以內的主流車、中端車和部分高端車,暢銷車裡真的有採用“眯眼分體燈”的車嗎?
汽車的前臉兩側加上前照燈,就像是在人的腮幫子上裝上兩隻眼,眼睛的位置變成一條縫,這不是進化而是“變異。”
不論是傳統燃油車裡的大眾帕薩特、邁騰、速騰,美系車裡的老款昂科威、君威,日系車裡的老款凱美瑞、雅閣或天籟;以及自主品牌裡的比亞迪宋系列、吉利博越和星越L、哈弗H6、紅旗H5等等,這些暢銷車的大燈都是比較傳統的。
包括現象級的暢銷車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這兩台車也都有明亮的大燈。
所以分體式大燈大概率只會是一陣風,風刮過去之後,汽車的設計還是要回到尊重審美的體系裡;屆時,這些採用分體式大燈的車輛也註定會成為汽車發展史中失敗的一頁,這種設計應當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