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浙江日報
海鹽推行“千斤糧萬元錢”高效農作制度
羅氏沼蝦進稻田,每畝增收3000元
記者 許鍾予 來逸晨 縣委報導組 徐愫妍
本報海鹽3月23日電 (記者 許鍾予 來逸晨 縣委報導組 徐愫妍) “再挖深半掌,溝的坡度要緩。”23日一早,海鹽縣通元鎮聯豐村的稻田間,農戶們正揮舞著鐵鍬開挖一條寬約3米、深約1米的環形溝渠。很快,這裡就要入駐一批特殊的“客人”——羅氏沼蝦苗“凱越1號”,為新一季水稻提供有機肥料,形成生態迴圈,“一水兩用、一田雙收”。
“這種蝦原產於熱帶地區,要精確控制達到適宜蝦苗繁育的溫度極為不易,團隊反覆試驗才摸索出穩定控溫的方法。”浙江金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詹立儉透露,“凱越1號”是公司聯合省農科院水生所專家經過數年攻關,優化種蝦配種技術、開發營養綠色飼料、增強抗病能力后得到的新品,生長更快、適應性更強、成活率更高,成為當地養殖戶的首選。“相比和小龍蝦共生,羅氏沼蝦價格能高出一倍多,每畝田收益能新增3000元左右,逐漸成為時髦的‘稻蝦共生’組合。”詹立儉說。
在海鹽,稻田春耕,從放蝦苗開始。原來,通過近些年不斷創新優化推廣稻蝦綜合種養,當地已有5萬畝稻蝦田,形成4個連片千畝基地,年產值超10億元,累計帶動1.2萬人就業。新的生產旺季到來,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戶投放蝦苗的忙碌場景。
“既能趕個早市賣個好價錢,也不影響水稻種植。”海鹽建黎家庭農場負責人徐建良透露,稻田小龍蝦預計4月底上市。作為第一批嘗到“稻蝦共養”甜頭的種植大戶,過去,他的水稻畝產達600公斤,一畝地種糧收入在1600元左右,現在每畝地產值加起來能超5000元。今年,他還嘗試推出農旅新專案,打造40畝小龍蝦垂釣場地為農場“吸粉”。
春天的田野裡收穫滿滿,毛豆、青菜、西蘭花等輪番上場,紛紛為下一季水稻“騰出地兒”。海鹽農民高興地說,一年裡,田不閒,人不閒,一茬接著一茬干,從田裡“刨”出來的收入也越來越多。
記者瞭解到,糧經輪作、農牧結合、稻漁共生等“千斤糧萬元錢”高效農作制度,不僅讓“米袋子、菜籃子、錢袋子”實現共同發展,一年還能為海鹽全縣農戶增收1.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