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筆者親身體驗了網約車服務十次,發現所乘坐的電動車大多為經濟型,主要包括比亞迪秦EV、埃安S以及埃安Y,僅有一次乘坐的是別克微藍。在與司機的交談中,筆者瞭解到了網約車司機對車型的一些偏好。
社會上存在一種觀念,認為某款車型若被大量用作網約車,就顯得不夠高檔,似乎有些“掉價”。然而,對於網約車司機而言,車型的選擇更多地基於實用性和經濟性。
首先,購車與使用成本是網約車司機考慮的重要因素。經濟型網約車的購車成本通常控制在10萬至15萬元之間。在使用成本上,司機們會利用晚上的谷電時段充電,以降低費用。家用充電樁的谷電成本極低,每公里僅需幾分錢,遠低於燃油車的成本。
其次,網約車的運營適配性也是司機們關注的重點。許多網約車平臺對入網車輛的軸距和後排空間有明確要求,只有符合標準的車型才能運營。因此,網約車司機更傾向於選擇經過市場檢驗的成熟車型,這些車型性能穩定,維修也相對簡便。
從全國範圍來看,網約車市場潛力巨大。據統計,截至2025年3月20日,全國已有349家網約車平臺公司獲得經營許可,發放了696.4萬本網約車駕駛員證和292.6萬本車輛運輸證,合規網約車數量接近300萬輛。
網約車用戶規模同樣不容小覷,已達到5.39億人。2024年全年,網約車訂單量突破百億,交易規模超過3176億元。分析指出,儘管2025年網約車數量將繼續增長,但市場飽和度逐漸上升,部分城市已出現運力過剩現象,競爭愈發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合規網約車中,純電動車佔比超過60%。許多城市已規定燃油車不得作為網約車運營,而司機們出於成本考慮,更傾向於選擇電動車。未來,電動車在網約車中的比例有望進一步提升。
根據規定,網約車使用年限達到8年或行駛里程達到60萬公里,均需強制報廢。若行駛8年但未達到60萬公里,則需退出網約車經營,轉為非營運性質。這一規定對網約車的更新頻率產生了影響。
從網約車的分佈情況來看,大城市是主要的集中地,且以電動車為主。這些網約車每年的行駛里程大約在10萬公里左右,意味著大多數電動網約車在行駛6年後就需要更新。據此推算,每年需要更新的電動網約車數量在30至50萬輛之間,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不合規網約車的數量也相當可觀,據說達到了數千萬輛。如果將不合規網約車納入考慮,市場規模將更為龐大。
面對如此龐大的網約車電動汽車市場,國內汽車廠家紛紛加入競爭。目前,比亞迪和埃安已經在這一市場區隔中佔據領先地位,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對於其他有意進入的廠家而言,要想在這個市場中分得一杯羹,還需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