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分享,他們家附近有個樓盤,已經停工多年,下面停車場的基坑裡已經積滿了雨水,那地方周圍都是圍牆,人根本進去不,從來沒人放過魚,可沒過多久,基坑裡竟然出現了大量魚群。
相信,很多網友都有這種困惑,比如從沒放過魚的土坑雨後突然出現魚群。一些地方,甚至房頂積水後,也會發現魚群。
沒放魚苗,魚從哪來的?
這時候,會有網友用一句俗語解釋這個問題:千年草籽、萬年魚籽。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萬年的魚籽是否存在?今天我們來好好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一般來講,大多數魚籽對環境那是相當挑剔,尤其是對水和溫度。一旦離開水,魚籽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沒一會兒就死翹翹了 。像咱們常見的一些淡水魚,比如鯉魚、草魚的魚籽,離開水後,可能也就只能撐幾個小時,時間再長點,基本就沒救了。
所以說,“萬年魚籽” 這種說法,從常規角度看,太誇張了,不太現實。
但也有生命力很強的魚籽,比如非洲鰍魚。
非洲很多地方氣候乾旱,旱季的時候,河流、湖泊經常乾涸。
鰍魚為了能延續後代,就進化出了特殊本領。在旱季來臨之前,它們會把魚籽產在河底的泥土裡。這些魚籽能在乾燥的泥土中休眠,一睡就是1-2年。等雨季再次來臨,休眠魚籽開始孵化,小鰍魚們就紛紛出現在水中。
雖然非洲鰍魚的魚籽已經很厲害了,但距離“萬年”的標準,還差得遠呢。所以,“萬年的魚籽”只是人們的一種傳說,並無科學依據。
其實,這些魚很可能是搭了其他動物們的“便車”。比如鳥類、蛙類等,在遷徙或者日常活動的時候,經常在各個水域穿梭 。它們從一個有魚的水塘離開時,魚卵可能就悄悄附著在了它們的羽毛、爪子或者身體上。
當它們來到新形成的水坑時,魚卵就被帶到了這裡。
就拿青蛙來說,它們在水裡產卵,自身也可能沾上其他魚類的受精卵。還有那些常在水面捕食的鳥類,羽毛上也容易沾上魚卵,然後隨著它們的飛行,把魚卵播撒到不同地方。
就算魚卵被鳥類吃下,也有可能隨著消化系統排出體外,魚卵表明的一層保護膜,可一保護它們不會被消化液吞噬。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魚類會主動遷徙。
在魚類中,有一種特別厲害的魚 —— 過山鯽,也叫攀鱸 。它們的胸鰭和尾巴非常發達,這讓它們可以在陸地上跳動、爬行,甚至還能翻山越嶺。當原本生活的水域乾涸,或者它們想要尋找新的家園時,就會利用這種特殊技能,從一個水域轉移到另一個水域。
也許一場大雨過後,它們就順著濕潤的地面,“走” 進了新出現的水坑裡,在那裡開啟新的生活。
“萬年魚籽” 這種說法,無從考證,也沒有科學依據。如此奇特的出現方式,可能是魚類千百萬年進化出來的一種技能,它們的後代可以通過生態鏈進行傳播,就像植物的種子一樣,傳播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那些看似孤立的水坑裡突然出現
魚群,背後的原因不盡相同,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生命繁衍的奇妙之處,每個生命為了延續下去,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本領。
魚類的這種繁衍方式,大家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