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人最好活法:從孩子身上收回能量
更新于:2025-04-06 00:48:59

這幾天,跟一個朋友聊天。

我發現她三句不離自己的孩子,從挑選學區房,到孩子上什麼興趣班,甚至課堂上的表現,她都很是關注

可當我問起,她躍躍欲試的二級建造師備考得如何?古琴學習得怎麼樣了?

她一下子支支吾吾,仿佛孩子的事才是第一位的事。

有趣的事,我朋友不是個例。

似乎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就會把所有的能量都傾注在孩子身上,處處為孩子發光發熱。

但對於這種做法,我不以為然。

在我看來,中年女人最好的活法是,讓自己發光,順便照亮孩子。

01

之前,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媽媽在工作帶娃之餘備戰考研。

結果很是喜人,她考出了四百多的高分,成功上岸。

可她卻在一番痛苦的抉擇后,選擇放棄了。

原因很簡單——她放不下孩子。

“現在正是孩子需要我的時候。”“如果我去上學了,白天沒有人幫我看他。”

為了孩子,她忍痛犧牲了自己,也放棄了更好的未來。

把自己全部的時間、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為孩子而活,是很多中年女人的現狀。

可是,這樣的付出,真會有回報嗎?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少這樣的故事:

老母親毅然辭職陪讀孩子,卻把孩子逼成抑鬱症。

媽媽事事以孩子為先,想托舉到他更高階層,可最後孩子淪為普通人。

以犧牲自我為條件換取孩子成功的父母,往往難以得償所願。

博主@柯迪在一篇文章里寫過她的媽媽。

原本有寬敞的大平層可以住,母親可為了她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硬是擠在老破小的學區房內。

而且,母親曾是一位企業高管,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為了照顧她的生活和學習,跳槽到一家小公司。

不僅如此,母親全身心都撲在孩子的學習上。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就將話都說不利索的她送去了英語班。

讓她有一技之長,又給她報了鋼琴班、書法班、舞蹈班,從此她的生活都是在各種培訓班穿梭。

等上了小學、初中后,又數理化車輪式補課。

曾經有人問,學了這麼多東西,你快樂嗎?柯迪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快樂!我被折磨了整整15年。

對於步入職場后的打算,她沉默了半晌後表示:“我覺得我現在的能力根本沒辦法在職場里立足,完全沒有信心走入職場。”

愛孩子是做父母的本性,但一味地放棄自我,未必可以換來一個優秀的孩子。

育兒如育花,澆灌過度反而會適得其反。

當你把生活的重心全部向孩子傾斜時,你的人生會失序,孩子的人生也會逐漸失去平衡。

02

雜誌《人物》曾報導一對母女。

媽媽胡永平說:“做母親,需要付出,但不能犧牲。”

她一直秉持一個原則:先是自己,然後才是母親。

她不會因為女兒,就對生活妥協,委曲求全。

她對女兒的養育,也很隨性:

不會無微不至地照顧女兒的飲食起居。

女兒高中畢業要去英國留學,女兒說不用送,她就真的跟朋友去越野了。

母女間,沒有犧牲和奉獻,也沒有控制與束縛。

但受媽媽的影響,女兒成長得特別獨立有主見。

女孩表示,是媽媽讓她懂得,要敢於追求自己想幹的事,不要被世俗束縛。

育兒先育己,教人先自教。

當一個好媽媽,不代表要完全放棄自己,我們可以在愛孩子的同時,也愛自己。

世界上有三種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

在這三種關係中,真正決定我們生命品質的,是與我們自己的關係。

一個人唯有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我們才能更好地處理好與其他人的關係。

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也是如此。

這幾年,papi醬事業紅紅火火,既在上各種綜藝,又在《繁花》裡火了一把。

如今的她還身兼MCN機構的CEO,旗下簽約藝人無數。

但比起這些成就,更讓我佩服的其實是她的育兒觀。

因為每次她在抉擇“母親”和“自己”這兩個身份時,永遠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孩子1歲多時,她也曾面臨照顧孩子和重返職場的艱難育兒抉擇。

當時她經營的公司已經估值過億、走上正軌,她還需要兼顧影視作品的拍攝,每天十分忙碌。

再三思索之後,她決定將1歲3個月的孩子送去托班。

在她看來,一個女人,先要學會自愛,而後才能有足夠的能量教育孩子、滋養孩子。

那些最聰明的中年女人,都會全職做自己,兼職做媽媽。

只有把自己先把人生過明白了,才能幫孩子打通更好的未來,這是經驗遷移的結果。

想起鄭淵潔說的: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對孩子要有好的影響,第一步就是,我們自己要越來越優秀。

03

這幾年來,我越來越贊同董卿的一個觀點: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是孩子永遠的生命範本,沒有一種教育力量可以代替母親“身教”的影響。

紀錄片《人生第二次》里的黃妹芳,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

42歲的黃妹芳,是一名在深圳打拚6年的流水線女工。

後來,她決定考取文憑,攢積分落戶深圳。

高中畢業就外出打工,在不惑之年重新撿起書本,對於黃妹芳來說,這實在是個巨大挑戰。

她一邊自學線上課程,一邊認真做好筆記。

有時,她還要坐兩個小時地鐵,去離家很遠的教學點參加線下學習。

那幾年,黃妹芳很少在午夜12點前休息,早上6點又要開始一天的忙碌。

就這樣,她拿到大專文憑,考取本科,從一線女工做到“線長”。

在黃妹芳的榜樣帶動下,兒子也不再貪玩,全身心投入學習。

他會在每天六點半前到校自習,安排好一天的學習任務,從不用大人操心。

沒有高學歷,也沒有好的物質生活,平凡媽媽黃妹芳用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智慧的中年女人,懂得活成一束光,照亮孩子前行的方向。

很多人有時會奇怪一件事。

每當問那些優秀的孩子父母,他們到底怎麼教育孩子的?

他們總說,我們啥也沒管,全靠孩子自己。

除了一部分孩子天賦異稟之外,其實有一部分家長剛好做到了一點:教育孩子,不如成長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他們不會把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會把所有的勁都使在自己身上,給孩子打好樣板。

鄭淵潔在談到教育方法時,也說過:閉上嘴,抬起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當你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時,孩子自然也會成長成你期待的樣子。

每次坐上飛機,都會看到一個安全提示:

如果飛行中發生突發狀況,家長要先為自己戴上氧氣面罩,然後才是孩子。

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只有家長照顧好自己,才有可能照顧到孩子。

同樣的道理,你顧好自己,才能顧好孩子;你優秀了,孩子也會跟著優秀。

這也是我所理解的真正教育:不是犧牲自己去成全孩子,而是強大自己去托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