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表姐給我發私信,說是正在上高中的外甥,目前厭學的厲害,每天鬧著不想考大學了,鐵了心要提前步入社會。
提起這些,表姐欲哭無淚,說是該說的都說了,但外甥就是油鹽不進,讓我幫著扭轉一下。
結果我剛跟外甥聊了沒幾句,就發現現在的孩子,確實被外界的資訊,浸染的不淺。
你跟他談上大學的用處,他跟你聊哪個商業大亨,沒上過大學,照樣能富甲一方。
你跟他說現在不上學,還是未成年,出去打工也沒人敢要,他跟你說,只有早早進入社會,摸爬滾打,才能更快的積累經驗。
一番對話下來,我感覺自己像是重拳,擊打在了棉花上。
如果再說的極端一些,恐怕更容易激起外甥的逆反心理,於是,只能作罷。
其實,像外甥的這種情況,並非個例。
現在的孩子,接收外界資訊的管道更廣,也更容易陷入認知的盲區,覺得現在就業率低,上不上大學都一個樣。
可事實上,真的沒有差別嗎?
我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紀錄片,說的就是早早輟學打工的群體。
因為他們年紀太小,很多企業不敢接收,只能在一些黑心仲介的説明下,修改年紀,在一些小工廠里上班工作。
每天兩班倒的流水線,在遮天蔽日的廠房裡,日復一日。
看起來,解決了溫飽,卻也放棄了更美好的未來。
採訪環節中,記者問他們說后不後悔當初輟學的選擇?
其中,絕大部分孩子,都用自己那張浸染風霜的臉龐,無奈的直點頭。
可遺憾的是,他們知道,人生從來沒有後悔葯可買的。
在這個紀錄片的末尾,有一位在職場打拚多年的HR用自己過來人的大實話,揭露了上大學與不上大學的差別,他說:
上大學的意義,不僅僅是學知識、拿文憑,而是經歷一個系統化的思維訓練過程,它教會一個孩子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與人合作,而這些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上限。
對此,深以為然。
可能現在的社會環境,都在向我們傳達一種“就業難”的境況,可實際上呢,上大學,並不簡簡單單的意味著就業,它至少會在三個方面,與那些不上大學的孩子,拉開差距。
而這3個方面,卻是人生成敗的關鍵所在。
從一個人的長遠發展來看,上過大學和沒上過大學的孩子,至少會出現3個關鍵差別。
①學習能力的差別
無論是在大學接受的教育,還是從小到大一路的學習歷程,其實都是在培養一個孩子的學習力。
而考上大學,其實也是一個人學習力的“究極展現”方式。
也正因如此,上大學與不上大學的孩子的學習能力,就會有天壤之別。
一般來說,那些一路考上大學的孩子,往往能夠學會更加高效的吸收知識、分析問題。
而沒上過大學的人,往往依靠經驗積累和碎片化學習,容易陷入“知道很多,但不成體系”的困境。
就像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
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面對新知識時,更擅長快速整合資訊,並形成自己的見解。
②思維能力的差別
思維方式是什麼?
就比如你看到一個由四條腿和一面木板組合在一起的物件,就會瞬間知道這是一張桌子。
這就是思維方式的體現方式。
說簡單點,思維能力其實是對自己大腦認知的一種檢索能力,能夠説明一個人更好的解決問題。
上過大學的孩子,因為接觸過的知識更系統、更全面,這就導致他們的認知會得到大範圍的擴容,從而會進一步提升思維能力。
而思維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意味著更容易脫穎而出,獲得成功。
③人脈與機會的差別
很多早早輟學的孩子可能會說,我先一步進入社會,就可以早一步獲得更多的機會,以及更廣的人脈。
可現實問題是,你所處的環境,決定了你獲得高端人脈資源的機會並不大。
而上大學的孩子呢,不管是校友圈,還是導致資源、實習機會等,都會為自己今後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慢慢地,彼此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很多孩子之所以鉚足了勁想要早早輟學,步入社會,其實是受到了一些“成功人士”的影響。
這部分成功人士,可能沒有顯赫的背景,或者優異的成績,但卻能夠在時代的浪潮里,獲得成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隻是少部分人的人生履歷,並不能代表普遍的普通家庭。
更不能作為一種模版,去生搬硬套的採取。
因為所謂成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有的人也許吃上了時代的紅利,有的人,也許被貴人與運氣青睞。
但說到底,這都像是用自己的一生去“賭”。
僥倖賭贏了,皆大歡喜。
但如果輸了呢?
更何況,輸的可能性,遠遠大於贏的概率。
所以哪怕現在大家都在說讀大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都得知道,只有考上更好的大學,才能為自己多搏的一份機會和希望。
畢竟,大學,時至今日,無疑是對普通人來說,最為公平,且最可靠的人生跳板。
大家說,對嗎?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