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湖南省文旅廳主辦的"金牌導遊說非遺"系列活動走進千年瓷都醴陵。六位金牌導遊深入探訪醴陵非遺文化,通過鏡頭帶領觀眾沉浸式體驗醴陵小炒、釉下五彩瓷、柴火糯米飯等醴陵風采。
清晨的醴陵老城瀰漫著柴火香氣,張家界金牌導遊沈燕靈在百年老灶前揭開非遺糯米飯的製作奧秘。"每粒糯米都要經過4小時山泉浸泡",她手持木鏟在鐵鍋中翻炒黑豆與紅棗,特寫鏡頭記錄下豬油沸騰時糯米下鍋的"滋滋"聲響。隨著桂圓與山泉水入鍋,這項傳承百年的焖煮技藝在升騰的蒸汽中煥發新生。
與此同時,來自衡陽的金牌導遊曾敏正在探秘登上湖南和平解放慶功宴的醴陵黃菜。“芥菜經三燙三泡的蛻變,成就這道酸爽開胃的時令美味。”她更是見證了“十八秒小炒肉”絕技,薄如蝉翼的土猪肉在滚油中翻飞,詮釋著“鍋鏟快過翻臉”的廚藝哲學。
午後,金牌導遊劉芳走進陳揚龍窯:“1905年熊希齡先生創辦瓷業學堂,讓醴陵瓷從‘粗瓷’逆襲為‘國瓷’。” 每筆顏料要分20次染,就像霧裡看花,這是釉下五彩瓷獨有的東方美學。當問及傳承秘訣,陳瓷第四代傳人申彬坦言:“把一輩子扔在窯裡,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醴陵瓷千年不褪色的答案。”
△金牌導遊劉芳在陳揚龍窯
在另一邊,金牌導遊張薰尹帶領觀眾體驗“醴陵撿瓷”的樂趣。成堆的釉下五彩瓷殘次品在陽光下泛著微光,遊客們手持竹籃在免費區挑選帶有獨特窯變紋樣的杯碟。而在精品付費區,未被銷毀的試驗品因獨特的藝術價值,成為收藏愛好者爭相尋寶的物件。
經歷一天的探訪,曾敏感慨道:“醴陵給我的震撼在於,這裡每項非遺都是活著的傳統”。從清末實業救國的窯火重燃,到當代守藝人的創新轉化,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帶著時代體溫的創造。
瀟湘晨報記者吳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