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發現生活並非易事。
退休似乎意味著無需工作,生活無憂,但實際上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有各自的挑戰和苦惱。
只有通過自律的生活,我們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這是一生的領悟。
給退休老人提點建議:門有三不進,地有三不去。
01
門有三不進,煩惱止步。
錢鐘書曾言:“人生不過是居家、出門,又回家。”
家是我們一生的避風港。我們外出尋求財富,歸家享受寧靜。
然而,有些退休者卻頻繁出入非家門之外的地方,不僅財富未能增加,反而帶來不少煩惱。
退休後,減少不必要的串門,人止步了,煩惱也會止步。
避免涉足職場門,減少面對他人的臉色。
陶淵明說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他因厭倦上司的臉色而選擇辭官。
如今我們在工作中也需看人臉色,尤其是當事情處理得不夠好時,可能遭受批評。
若已退休卻仍期望返聘或尋找存在感,那麼面對的臉色將更多。
同事可能視你為競爭對手;上司未必總是笑臉相迎;客戶也可能對你不夠熱情,擔心你隨時離職。
若不缺錢,盡量避免重返職場。節儉些也能度日。
遠離那些看似能發財的門,培養知足常樂的心態。
為何麻將館如此受歡迎?一方面是因為人們有空閒時間,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此贏錢。
但算一算,一年下來真正贏了嗎?恐怕是輸了寶貴的時間和歲月。
賭博場所更是應該避免。
有人誘導您參與所謂的大項目投資,作為退休者很可能被欺騙。
追求小確幸,內心的滿足感遠比外在財富珍貴。
避免進入人多熱鬧的門,以免捲入是非之中。
成年人往往認為人多的地方機會多,這也是大城市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可能認為人多可以排解寂寞,但人多的地方也伴隨著各種是非紛爭。
古人雲:“甘人之語,多不論其是非;激人之語,多不顧其利害。”
人多口雜之地,複雜的利害關係難以防備。
退休後若能保持平和心態,無煩無憂,子女也能安心工作。
若有富餘精力,可幫忙照顧孫輩,為子女的事業出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財富。
02
地有三不去,幸福自來。
儘管不能總待在家中,但應有所選擇地外出。
注意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去,也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久留。
根據時代變遷,以下三個地方應少去為宜。
避開故鄉之地,學會隨遇而安。
古人有“戎馬一生,衣錦還鄉”之說。
項羽甚至認為富貴后不可夜間穿錦衣行走。
古代多數人以務農為主,農村因此繁榮。
而今多數年輕人轉向工業和服務業工作。
留守的老人也不再飼養家禽,經常進城居住,避免被動物牽絆。
農村荒廢的田地多,退休者若介入可能會引發糾紛和不快。
小農意識仍然存在。
如退休后老家已無房產,便無安身之處。重新建房既費力又不討好。
美好的生活在於習慣漂泊,心安定處便是歸宿。
遠離危險之地,安全第一。
有些退休者認為自己依然年輕有力,選擇去爬山、爬樹或獨自遠行。
傍晚獨自上山吹風或早晨跑步看似愜意,實則潛藏危險。一旦發生意外,無人説明則後果嚴重。
單獨外出對老人來說不可取,最好結伴同行。
對於登山等高風險活動,老人更應量力而行。
避開風險,方能健康長壽,家庭和睦。
遠離風花雪月之地,保持道德風範。
作為退休者,你的素養應高於同齡人,畢竟你在職場中多次學習和受教育。
一旦涉足不良場所,人格便會崩塌,子孫亦會因此蒙羞。
違法行為還會影響到退休待遇。退休並非法外之人。
被人尊稱為某局長、某科長是對你的尊敬,應對得起這樣的稱呼。
孫子孫女親切呼喚時,若因不當行為感到羞愧,那就破壞了家風。
“德行善舉是唯一不敗的投資”,老人應銘記這一點。
03
退休標誌著從職場轉入生活的全新開始,是修身養性的新篇章。
不要盲目跟隨別人的生活習慣,也不應放任自己的生活方式,應有節制地調整生活節奏。
始終記住做人的原則,知道何時進退。
每天與伴侶一同出門購菜,感受傍晚的微風和自由的雲彩。
時常説明子女照看孩子,為他們準備飯菜,關心他們的生活。
時刻懷有善意,關注身邊需要説明的人,伸出援手,積累善德。
隨著年歲的增長,人逐漸老去,心也隨之淡然,慢慢享受生活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