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40年,腫瘤專家患上癌症,一個病後反思,值得所有人警惕
更新于:2025-03-26 11:21:31

“歷經六次全身化療、八次標靶治療、四次髓鞘內化療與兩次嚴重併發症,熬過掉發、嘔吐和肌肉萎縮......”

從醫40年,當從一位腫瘤專家轉變成了癌症患者,楊育正親身體會病人因為疾病摧殘、藥物副作用帶給血肉之軀的傷害與痛苦,才深刻地意識到什麼才叫做生、老、病、死,人生的無奈。

楊育正是著名的產科教授、婦科癌症專家,同時也是台灣馬偕醫院院長。除了這些身份以外,他還有一個身份——癌症患者,患上淋巴瘤之後,他和普通人一樣恐慌,最終他選擇了接受現實,積極治療,戰勝了癌症。回顧抗癌之路,他還寫下了一本書《在我離去之前——從醫師病人的生命告白》,在書中總結自己的抗癌經驗,反思過往,思考生命的真諦。

(圖源網路)

一、從醫40年,當腫瘤專家患上淋巴瘤

2012年初,楊育正剛剛接任院長不久,他發現自己的牙齦出現了莫名的麻木感,不論是吃東西還是用手去觸碰牙齦,總感覺牙齦外面彷彿包裹著一層“保護膜”一樣,特別不真實、遲鈍。

大約一個月後,牙齦麻木感演變成了三叉神經痛,楊育正的右臉頰出現了抽搐性疼痛,楊育正來到了耳鼻喉科就診,醫生初步診斷為病毒感染引起的三叉神經痛,開了一些止疼葯后讓楊育正進一步觀察。對此,楊育正沒有絲毫異議,他相信專業醫生的判斷。

之後,時間又過了一個月左右,楊育正發現自己耳後下方突然長出了一個鴿子蛋大的腫塊,身為醫生的他當即意識到情況不妙……他的父親也是因為甲狀腺癌離世的。第二天楊育正就為自己安排了詳盡的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楊育正罹患的是B細胞淋巴癌,之所以會出現三叉神經痛是因為副鼻竇內有個6CM腫瘤所致。

在患癌後,楊育正深刻反思了自己的過往生活,他認為自己患癌和長期的一個不良習慣之間有很大聯繫。

二、一個反思,值得所有人警惕

在確診前的一年時間里,楊育正的生活一直過得不太平,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中傷和攻擊。這些讓他的情緒一直非常低落、鬱悶至極。

長時間的不良情緒,給他患癌埋下了“地基”。他認為,抑鬱的情緒會導致心情低落,繼而導致身體的免疫系統也受到影響,最終導致身體癌細胞在體內肆意瘋長,而身體卻沒有足夠的免疫力和它抗衡,最終誘發癌症。

情緒對於我們的健康而言非常重要,長期處於不良情緒下,會讓你患癌的速度比常人快許多。

三、不良情緒是癌症催化劑,別讓它毀掉你

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賈霖指出,目前臨床上對於誘發癌症的病因尚不明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癌症的發生和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化學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密切相關。

其中,情緒在影響腫瘤的發生幾率中,影響力越來越大。長期處於不良情緒下,會促進腫瘤的進展和發生,臨床上很多罹患腫瘤的患者,在確診前都有長期情緒抑鬱的過往史,可以說不良情緒是癌症的“催化劑”。

想要預防癌症發生,在生活中保持好的情緒非常重要。此外,還需要關注癌症早期會出現的一些癥狀,當發現異常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四、淋巴瘤越早發現越好,這幾個癥狀要牢記

1、淋巴結腫大

大多數情況下,出現淋巴結腫大之前身體都會有炎症表現,這種淋巴結多數是良性的,無需過多擔心。需要引起重視的是無原因的淋巴結腫大,如果該淋巴結還在3個月內增加、變大的話,更需要引起警惕。

2、夜間睡覺大汗淋漓

在夜間睡眠狀態下,莫名出現大汗淋漓、全身濕透的表現,很可能是淋巴瘤早期發出的預警信號。

3、高燒不退

無故出現數小時或者是多天的持續高燒需要引起警惕,這類人群往往吃退燒藥起不到退燒效果。當發燒高於37.8攝氏度時,建議及時去醫院諮詢血液內科醫生。

4、身體瘙癢難受

罹患淋巴瘤時,淋巴瘤細胞會不斷在體內繁殖,在繁殖的過程中會產生細胞因數。這些因數會刺激到皮膚神經,導致患者出現皮膚瘙癢表現,可能是局部也可能是全身性的。

5、體重下降

當發現自己在沒有刻意減肥、節食的情況下,體重下降超過10%,很可能是罹患一些重大疾病所致,包括淋巴瘤。

6、莫名疼痛

癌症會導致患者出現莫名其妙的疼痛感,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感會越來越強烈,並且會伴隨著身體乏力的癥狀。

癌症的發生和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習慣息息相關,切不可小看情緒給身體所帶來的影響。在日常一定要學會調節自己,不要長時間保持在不良情緒下。

參考資料:

[1] 《互聯網醫院 |“偽裝大師”淋巴瘤的8大早期表現,快來自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2021.2.26

[2] 《健康|你知道嗎?長期受不良情緒影響更容易得癌症》.綿陽觀察.2019.4.18

[3] 《醫生患癌后給出的良言忠告:這些錯誤真的別再犯了》.健康時報.2019.12.2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