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精力爆棚的方法
更新于:2025-03-26 11:13:44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感到精力不足,難以應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他的精力管理之道,從自我覺察到培養好習慣,提供了一套全面的精力提升策略。他強調,通過自我調節和微反覆運算,我們可以更靈活自如地掌控自己的能量,從而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請問,你日常精力夠用嗎?

朋友說,每天都在渾渾噩噩中渡過,腦袋像沒睡醒一樣,早晚加一起通勤兩小時,在公司看似事情很多,梳理下來也就那麼幾件,坐在電腦前,總覺得累的不行。

也看很多關於精力、能量管理的文章,說到底就那幾招:好好休息,注意飲食,堅持運動,保證充足的睡眠;我要有那麼多自由時間,肯定會這麼做,問題是“沒有”,怎麼辦?

的確,精力像燃料,燃料不足時,思維引擎會漸漸熄火,幹啥啥沒勁兒。

他接著問,你怎麼每天起那麼早,工作效率還那麼高,怎麼做到的?我之前也嘗試過精力管理,後來就沒堅持下去。

在我看來,這是「自我調節」的一部分,不需要特別去管理。換句話說,一個人一旦學會自我調節,對能量的控制就會更加靈活自如。

為什麼這麼說?我把心法總結成了四個詞,分享給你。

第一步: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得對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行為的有一個深入的瞭解。這個話題有點大,不過卻挺有用。

之前,在網上流行過這樣一段話:一個人想要發展,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能力圈在哪裡。

說得挺好,這就是覺察的力量。我個人的自我覺察方式是:隨時留意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並把它們用文字記錄下來,然後再回頭去看看、思考一下。

比如:一個朋友的溝通沒有達到希望的效果,我會從第一視角抽離出來,回憶整個溝通場景,思考下,我說了什麼,對方情緒有什麼表現等。

那麼,為什麼要覺察,意義何在呢?

人需要不斷地調整,如果你不瞭解自己,每次調整都可能顯得很被動,思路也不清晰。如果在調整之前進行自我覺察,那麼,調整過程就會順理成章,少了很多猶豫、掙扎,效果也會更好。

所以,自我覺察像給一個一直在運行的機器做檢查:這裡有什麼問題?那裡會不會出故障?發現問題後,及時進行修復。

舉個例子:你走在路上,突然有個人回頭衝著你喊了一句“神經病”!你可能會立刻感到憤怒,心裡也會冒出很多小聲音:“這人有毛病吧、真沒素質、今天真倒楣、我招誰惹誰了……

這時,帶著覺察,你會發現受到了小聲音控制,做了慣性的事情。實際上,之所以有生氣憤怒的情緒產生,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或者說有一個不允許罵人的信念在。

再比如:當別人批評你,否定你的做法時,你可能會下意識地反駁他們。聲音可能會提高,說話速度也會加快。或者可能一言不發,感到無助和委屈,甚至偷偷哭泣……

那些心裡的小聲音不停地冒出來:“他憑什麼這麼說我?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都是我的錯?太不公平了,總是針對我……

如果帶著覺察,你會發現,自己又被小聲音控制了,你用大聲反駁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那個脆弱的內心,逃避現實來不讓自己受傷……

你能清楚地覺察到這一切,知道自己此刻正在經歷什麼,正在做什麼,你還會有那麼多生氣、憤怒、焦慮或害怕的情緒嗎?答案是不會。

所以,自覺察是人生的首要工作。可問題是,在精力方面要覺察什麼呢?我總結下來有三點:

  • 精力浪費在哪裡了
  • 有哪些不好的習慣
  • 什麼讓我感到很累

以前,我早起床就會刷手機。基本上有三個固定動作:先開微信有沒有新消息或者漏回的資訊,然後,刷10分鐘朋友圈,接著,再看會兒短視頻,這樣才真正起床。

後來發現,雖然我起得很早,但一醒來就把半個小時的時間花在了手機上,而且打著哈欠也要刷。意識到這點后,我做了個新的選擇:多睡一會兒,堅決不先看手機。

任何被分割的時間段下,都可以找到不好的習慣,不局限於清晨,你可以洞察下,這些加在一起,就構成了精力損耗的罪魁禍首。

還有一點要提醒:很多人每天不讓注意力在網上下牌桌。什麼意思呢?比如,在工作時盯著電腦,休息時又低頭看手機,眼睛一直在忙碌,大腦不停地接收零散的資訊。

要知道,大腦精力有限,馬不停蹄的攝入總有受不了的一刻;因此,自覺察能讓你意識到,哪些精力被白白浪費了。

第二步做什麼?我的方法叫:不控制。覺察到還不能控制?是的。想一下,精力管理難,到底難在哪?其實難在管理本身。

很多研究者告訴我們,控制思想、情緒,倒逼自己提高效率,聽起來挺簡單,實際很耗費精力。尤其當一個人精力本來不夠時,那些“不能做”或“必須做”的想法,會消耗更多的燃料。

比如:你晚上想早點睡覺,但腦子裡一直在想第二天的工作,這種想法不停地轉,讓你很難入睡,這就是在消化你的精力。

再或者,坐地鐵時告訴自己,一定不能看手機,保護注意力;可這種不斷提醒“不要做某事”的想法,也在無形中耗費了你大量的精力,讓你更加焦慮。

曾經有個實驗,研究人員召集一些餓了的學生,來做一個味覺測試(要求他們實驗前,一餐也不要吃)。

學生們被帶到一個剛烤好的餅乾香味的房間里,面前有兩個食物展臺:一個放著很誘人的餅乾和糖果,另一個放著一堆小蘿蔔。

一種情況下,學生們要求在房間里單獨待五分鐘,期間必須吃幾個小蘿蔔,但不能碰餅乾和糖果。換句話說,他們得用自控力去抵抗餅乾的誘惑。

另一種情況下,學生們可以吃餅乾和糖果,不能碰小蘿蔔,這意味著他們可以隨心所欲,不用抵抗誘惑。還有一組學生,也就是控制組,他們不用接觸任何食物。

接下來,所有參與者都要嘗試,解決一些實際上解決不了的難題。研究者想知道,面對這種令人沮喪的任務,參與者能堅持多久。

如果抵抗誘惑真的很耗費精力,那麼,它應該會讓參與者在接下來的任務中表現得沒有多少精力。

結果顯示,被要求抵抗餅乾誘惑的學生。因為用盡了自控力,看上去都累壞了。吃了餅乾的學生和控制組的學生,在這些解不開的難題上大約堅持了20分鐘,那些抵抗誘惑的學生只堅持了大約8分鐘就放棄了。

後來,一些研究也表明,其他形式的自我控制,也會影響到未來的任務。類似於,看電影時被某個畫面感動,但為了不讓自己流下眼淚,試圖控制情緒,這也會消耗很多精力(Baumeister et al.,1998)。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意思和其相似,叫反饋控制(Feedback Control)。

簡單來說,我們會根據外界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或思維。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們不喜歡你的某個習慣,你可能會嘗試改變這個習慣,來使用周圍的環境。

但是,也會讓人感到疲憊,特別在我們需要不斷抑制自己的本能反應時。

問題就在這裡,有句話你應該聽說過:你想控制的,最後都控制了你,精力管理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你想通過日常控制認知、行為來改善精力,那就大錯特錯了。

看到這,你也許會說:我不控制,任由大腦和注意力發散,豈不是更累?不是的。重要的是“微反覆運算”。

如何微反覆運算呢?我跟你講個故事: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1874—1949),為研究怎麼有效學習,拿貓做了一次實驗。

他把一隻餓好幾天的小貓關在一個籠子里,外面放著一條鮮魚,籠子裡有個按鈕,按了就能開門。小貓在籠子裡急得直跳,伸爪子,喵喵叫,到處亂撞,偶然按到了那個按鈕,籠門開了,小貓終於能吃到魚了。

這隻是偶然,桑代克沒有就此停止。他讓小貓吃飽後,過一會兒,又把它關回籠子;第二次,小貓還是不知道怎麼開門,還是到處亂撞,偶然中按到了按鈕,門又開了。

桑代克反覆做了20多次這樣的實驗,到最後幾次,小貓用十幾秒迅速找到按鈕,開門吃到魚。所以,我們可以說,“小貓學會了如何開門”。

作為人類,當然比小貓聰明多了。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根據反饋來調整自己的嘗試,如果把你關在同樣的籠子里,我猜,你幾次之後就能學會怎麼逃出來了。

桑代克從實驗中總結出“試錯法”學習理論,他提出四點重要原則:一,設定具體明確的目標;二,保持專注;三,接受正確及時的反饋;四,不斷挑戰自己的舒適區。

聽起來不難理解對吧?

很多人也會應用類似的方法,就像PDCA迴圈那樣,但是,我們調整的不只是行為,還包括心理和生理狀態;在我看來,微反覆運算的本質是替換行程,引入一個好條件,讓系統慢慢接納,再改變。

自我調節,是利用內心覺察到的參照點,來指導行為,從而創造出與心理參照點相匹配的最終狀態;這是一種把行為看作是內在目標導向的思考方式,讓我們根據當前的狀況來調整行為,確保走在正確的路上。

但是,如果注意力只集中在行為上,忽略心理和生理,就會陷入一種新的負面模式。

比如:有個朋友看到我每天七點起床,他也決定七點起。結果,他連續兩天都按時起床,但是中午不小憩,到下午就疲憊不堪。

你知道嗎,我的早起習慣是經過半年的微反覆運算才形成的。

我最開始是把鬧鐘比前一天提前十分鐘,這個調整保持兩周左右。兩周後,我再把鬧鐘提前十分鐘。這樣逐步調整,才慢慢適應早起的動作。

因此,這是第三步:你應該想想自己的微反覆運算,是否符合個人精神狀態,千萬不要拿別人的方法,直接套用到身上,要建立符合體能的方法。

具體到詳細事情上,有哪些值得參考的細節呢?第四步:我把它總結成“好習慣”。

很多人說“好習慣”是系統性的,我覺得它是單點的。為什麼?給你看我的幾個習慣,你就知道了。

第一個是聯繫人。

我的連絡人目前有3萬多個。坦白說,我記不住每個人,但聯繫人工具可以。很久沒聯繫的人給我發微信,我拿起手機就說:XXX總,好久不見。

對方會非常驚訝,這麼久沒聯繫,你還記得我?

是的,把聯繫人用到極致,聊天過程中對方提到個人生日、孩子生日、各種紀念日、愛好,我會下意識存在聯繫下面,並設置提醒。

記住細節會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發生。比如:有的人不用定期維護,偶爾發資訊時,就能提煉出來幾個驚訝瞬間。這種效率不是時間上體現的,它讓相處效率也提高了,我還沒想要用哪個詞來準確形容。

下次聊天時,關鍵信息記一下,要不,你也試試看?

第二個靠軟體。

我寫文章,從選題、開始寫,到最後完成,都在Obsidian做的。當我有新想法時,會立刻在Obsidian上創建一個“任務”,並把最初的想法記錄下來。想法可能很零散,但這不要緊,因為以後還可以整理它們。

所有的任務只有兩種結果:要麼完成,要麼取消,絕不能被忘掉。

我在Obsidian里還有一個外掛程式叫Dataview。這個外掛程式像查詢引擎,幫我按照任務開始、結束時間列出所有的選題。這樣一來,好像把它們放在跑道上,一目了然地看到每個任務的進展,知道哪個需要進一步調研,哪個需要補充資料。

市面上有更高效的任務管理軟體,我還沒找到。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你也不必完全模仿我。所以,重點是:必須要把複雜的事情拆分成小模組,像搭積木一樣,可以組裝和調整;如果把事情攪和在一起,會非常耗費精力。

第三個休息和運動。

工作重要,生活重要,休息和運動也很重要。真正要平衡的不僅僅是工作和生活,更包括它們的對立面:休息。

如何休息?一,我租房空間不大,家裡會放一瓶香氛,以前每天睡10~12個小時不夠,現在6-7個小時完全沒問題,我不讓睡覺的空間裡有干擾因素,比如,手機充電器絕對不放在床頭。

二,降噪耳機。做事時必須降噪,我要專注,極致的專注,即便心流時刻很短,也不希望被打擾。三,運動,基本上,每兩天抽1個小時去健身。

對我來說,健身目的有三個:減肥、增肌、鍛煉心肺功能。三個中,我最看重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提升了,心理承受能力也會跟著增強。

如果你沒有良好的健身環境,午休時,到樓下公園做做開合跳、平板支撐、甩甩胳膊、扭扭腰,按按眼睛也是很好的選擇。

除這三點,我還有很多小習慣,比如:利用AI搜索工具找資料、隨時記錄閱讀心得、個人經驗儲備到知識庫等等。這些習慣,恰巧讓我面對大問題時,能輕鬆找到解決方法,節省不少精力。

精力,不止於精力。

希望這四步,能給你一些啟發,幫你找到屬於自己的精力管理方式;更好的投入生活之中。祝你,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

本文由運營派作者【王智遠】,微信公眾號:【王智遠】,原創/授權 發佈於運營派,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

推客本身就是韭菜
推客本身就是韭菜
2025-03-25 23:23:51
AI家電,擺脫噱頭?
AI家電,擺脫噱頭?
2025-03-26 0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