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則視頻。
一個長期在外打工的小夥,掙夠了錢,打算在老家建一套新房。
他親自買鋼筋混凝土,找來當地施工隊,一個月就建好了房屋主體。
而後,他又動工裝修、買來傢具家電,總共花費50萬,建成了一棟2層小洋房。
小夥感慨:
“這點錢在城裡買首付都不夠,能建這麼漂亮的房子,太值了!”
留言區很多網友都表示羨慕不已。
現代社會裡,大多數人都背井離鄉,去到大城市打拚。
可穿梭在林立的高樓間,總覺得腳下的路,少了家鄉泥土的芬芳;遇見的人,也不及故鄉人親切可愛。
正如沈從文說的:
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牲一畜,雨絲風片,都是我們人生的底色。
人到中年,格外希望在老家有套房,撫平思鄉的愁緒,安放漂泊的靈魂。
董宇輝曾在直播中聊到自己的老家。
那裡雖然位處偏遠深山,但親戚們都很熱情,每次他回來,都會殺豬炸魚,熱情款待。
有次,董宇輝吃飽喝足,開車返程。
一路上,山裡的風迎面而來,董宇輝不由自主想到一句詩: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為頭部主播,董宇輝經常連續幾天連軸轉,忙得腳不沾地。
在老家其樂融融的氛圍里,哪怕工作再累,壓力再大,都能被治癒。
有一次,網友們發現,董宇輝居然連著四天沒有上播。
直到看了他的社交帳號,才知道,他又回老家了。
在視頻里,董宇輝穿著一件休閒的T恤,樂呵呵地從老房子里端出幾盤菜,在樹蔭下大快朵頤。
吃完飯,他就坐在門口,擼貓、遛狗、看風景。
遠方,風車在慢悠悠搖晃,麥浪在微風里沙沙作響,一切都像是被按下了慢放鍵,悠閒且治癒。
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習慣把故鄉隱藏在身後,單槍匹馬去遠方闖蕩。
可996的工作強度,卷不完的月報週報,常常會讓我們的內心焦灼得無處安放。
打拼累的時候,不妨回趟老家。
坐在門前老樹下發會呆,感受清風流水,日月星辰;
吃一頓親人做的家鄉菜,尋味童年記憶,人間清歡。
當你積蓄了足夠的力量,自然能以煥然一新的姿態,重新迎接生活的機遇和挑戰。
李雪琴曾在《脫口秀大會》上,調侃家鄉鐵嶺對自己的重要性:
我失戀了,我媽說回“鐵嶺吧”;
工作黃了,我媽說“回鐵嶺吧”;
微博掉粉了,還是那句“回鐵嶺吧”。
人在失意時,最有效的安慰方式,往往不是噓寒問暖,而是簡單的一句“回家吧。”
因為故鄉永遠像母親一般,包容你所有的落魄與彷徨,讓你有重新出發的勇氣。
想起《去有風的地方》裡的主人公謝之遙。
他年紀輕輕,就放棄了北京的高薪工作,回故鄉雲苗村創業。
雖然生意沒太多的盈利,收入也不大穩定,但謝之遙心態始終平和。
應酬累了,他就回老宅坐坐,靠在阿奶肩頭撒嬌;
閑來無事,他會在洱海邊走走,看看風景,和鄉親們嘮嗑。
鬆弛的生活環境,讓謝之遙始終有“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底氣。
他幫村民拉投資、做電商,還策劃拍攝旅遊宣傳片,推動小村經濟穩步發展。
和心愛的女孩表白時,謝之遙說:
雖然以我現在的年紀,我還沒有達到世俗眼中的成功,但我在鄉下有祖宅,有地,有事業,這些都是所有的前提。
不管一個人混得好不好,有沒有出人頭地?,老家,永遠是ta前行時的托底。
一想到在故鄉,還有容身之所,還有親人們的支援,就會覺得安心。
都說人有兩幅面孔,一個在遠行,一個想回家。
若是在外面的世界屢屢碰壁,不妨回老家坐坐,相信這裡的一花一木,風土人情,會治癒你的所有疲憊。
作家劉娜寫過一首小詩:
一回故鄉,我就從40歲的女人,變成4歲的小女孩。
村頭九死一生的老樹,和樹下拄著雙拐的二大爺,一起搖晃著乾枯的手臂,在秋風中和我訴衷腸。
和小時候,簡直一模一樣。
無論遊子走出多遠,故鄉都像守候在原地的老人,提醒我們來處,惦念我們歸期。
哪怕你上了年紀,只要踏上熟悉的土地,都能在記憶裡,溯回曾經無憂無慮的童年。
想起我的爸爸和伯伯,雖然在城市工作了三十幾年,但只要有假期,就會回老家。
兩人在這裡出生,也在這裡長大。
他們出生的床,是奶奶出嫁的嫁妝;住的老房,也是爺爺一磚一瓦砌成的。
小時候,兩兄弟經常在老家的水稻田裡,捉蜻蜓、泥鰍、禾花魚。
玩累了,就睡在被太陽曬得暖乎乎的草垛上,直到被爺爺奶奶叫回家。
爸爸上小學後,一家人搬到大城市,因為交通不便,很少再回故鄉。
直到近幾年,爺爺奶奶相繼離世,爸爸和伯伯才愈發惦念老家。
兩人經常約著回去,把老屋收拾得乾乾淨淨,並準備一大桌子飯菜,招待鄰里鄉親。
爸爸說,無論多少歲,只要聞到老家獨有的溫暖稻香,仿佛就能回到家人團聚、無憂無慮的童年。
中年以後,身邊可以依靠的人越來越少,肩上也背負越來越多的責任。
人們無比迫切地想尋找一處休憩之所,卸下重負,安放靈魂。
而老家,就是這樣一處讓人靜心的地方。
每當踏上曲折的鄉間小路,呼吸到空氣裡的淡淡的柴火香,看到記憶里斑駁的院牆,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就能被喚醒。
縱使時過境遷,故園也被染上歲月的痕跡,但記憶中的溫暖片段,永遠都不會褪色。
葉聖陶曾在文章里說:
“所戀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故鄉。”
故鄉,就像一個精神符號,滲透在每個人的靈魂里。
即使相隔千山萬水,一想起它,內心就有了歸屬。
上了年紀後,一定要在老家有套房。
這樣,無論遭遇怎樣的失意,都有退路可尋;無論經歷怎樣的離散,都不覺孑然一身。
老家,永遠是心靈的棲息之所。
它提醒著我們:
無論走得多遠,我們的根,始終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