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癌症到了終末期,你會怎麼辦?是抓緊時間嘗試各種療法,以獲得存留期的延長,還是選擇放棄治療,與家人安靜度過最後這段日子?
46歲的張女士,在胃癌終末期階段,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面對醫生對自己存留期小於1個月的病情評估,張女士雖然緊張,但也坦然接受,她在護士準備的“安心卡”上,寫下了自己的5個心願:
1.希望家人能接受我即將離世的事實;
2.希望家人記得我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3.我想談談我害怕的事(包括死亡);
4.我不要在家裡過世;
5.我希望家人尊重我的心願。
在生命最後階段,張女士選擇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度過,而家人也十分理解和尊重,女兒為媽媽按腳、懺悔、道別,而丈夫則緊緊擁抱著自己的妻子。最終,張女士在女兒的歌聲中安詳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的丈夫很欣慰:“生病近半年就沒看見過她的笑容,沒想到臨到最後還可以看見她這麼開心。”
癌症到了終末期,一味求醫只會耗損病人精力
癌症是一個進展性的疾病,它在慢慢吞噬病人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會導致病人的精力嚴重的下降。尤其到了晚期階段之後,由於病情的作用,患者身體的耗損已經相當的嚴重。
然而在國內大多數人的意識裡,坦然接受死亡仍然是件困難的事,因為我們的文化觀念中沒有死亡教育,這就導致很多晚期癌症的病人,仍然奔波在去醫院的路上。
可實際上,癌症一旦到了終末期,由於病情的發展已經不可逆,通常這時候患者已經出現多處轉移,而且往往還伴隨著嚴重的惡病質,即便是到醫院進行治療,多數情況下也只是對症採取一些措施,以緩解病人的痛苦。實質上,對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已經難以干預。所以到了晚期之後,不應該一味求醫耗損患者所剩不多的精力。
對於癌症終末期病人來說,有尊嚴地死去比苟活更重要
針對晚期癌症病人,一方面要避免不必要的過度治療之外,另一方面要提高姑息療法的措施。所謂姑息療法,就是採取一些緩解痛苦的措施,以便讓患者有尊嚴地迎接死亡。因為癌症到了晚期之後,嚴重的疼痛、惡病質往往會讓患者痛苦不堪。
首先是緩解癌痛,晚期癌症的疼痛程度很嚴重,臨床上根據癌症病人的疼痛程度,使用不同的鎮痛類藥物。臨床上晚期癌症疼痛的發生率,達到了60%-80%,這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是重度疼痛患者。而在我國,50%-80%癌症患者的疼痛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從這個角度看,鎮痛類藥物的應用空間和推廣,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其次要注重提高癌症患者的營養。健康人群的營養保證簡單,而晚期癌症患者因為身體虛弱再加上疾病的原因,從而使得營養的提高難度增加了不少。針對癌症患者的營養,一方面需要醫生的制定和介入,另一方面需要家屬盡心盡力地去滿足和護理。食物要易於消化,如果患者吃不下飯,就要使用營養液。
最後,針對晚期癌症患者出現的惡病質的情況,一方面要加強護理之外,另一方面針對患者出現的不同情況,還要採取相應的治療和緩解措施。
總之一個基本原則是,晚期癌症患者的護理和治療的目的,不是為了根除疾病,而是最大可能地緩解病人痛苦,提升患者的生存品質。
心理關懷同樣重要
除了在护理上要尽心尽责之外,心理上的關懷對於晚期患者,更是一種撫慰。而心理撫慰的本質,是讓患者和家屬能夠直面死亡,能夠正確的面對死亡的降臨。
從患者的角度看,直面死亡的本質就是審視自己的一生,回顧自己一生,看看是否還有什麼缺憾,然後盡量去實現,那麼即便是在去世后,也不會留下大的遺憾。
而盡量降低痛苦,也能理解生命的尊嚴。活著是一種經歷和過程,只有將每分每秒都得以充實,即便死亡降臨,也可以坦然面對。
對家人和親屬來說,盡最大可能去説明患者,實現患者未曾實現的心願。除此之外,當患者的病情進入終末期,陪在患者身邊,可以讓病人感受到親情和溫暖,心理上有依靠,患者的孤獨感也會減輕不少。只要生命還在延續,那麼對死亡的恐懼感受就是真切的。而陪伴在患者的身邊,握著他的手哪怕什麼都不說,患者的內心也是安穩的。
其實,説明癌症患者抗癌,不僅僅是從醫學角度出發,更需要在心理層面提高對癌症患者的關懷,同時死亡教育也至關重要,只有從內心真的學會認識死亡,疾病給身體和心理帶來的傷害才能降到最低。
參考資料:
[1]《癌症患者如何度過最後的日子?“尊嚴療法”引網友熱議》.武漢晚報,2018-10-12
[2]《如果人到必須死亡的階段,得癌症去世可能是善終》.鳳凰新聞,2021-2-5
[3]《10月7日,陰。我選擇,有尊嚴地死去》.武漢晚報,2018-10-1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