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隨著數位支付的日益普及,許多人對“現金”的概念逐漸淡化。
許多人堅信,只需一部智慧手機在手,便可輕鬆遊歷天下。畢竟,現代的智能手機已能完成大部分的轉帳及支付功能。
表面看來,這種觀點似乎並無不妥,電子支付系統的確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現金”已無用武之地?答案並非如此絕對。
從生活實際出發,我們會發現虛擬的電子貨幣始終存在不確定性,而真正握在手中的現金,才是最真實、最完全屬於自己的資產。
例如,當你想在線下購買一台價值過萬的電腦,卻因銀行卡限額受阻,即便你帳戶中存有十萬元,也無法使用。但如果手中擁有現金,那麼這台過萬的電腦便可隨心所欲地購買。
儘管“現金”攜帶起來可能稍顯“累贅”,但它卻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無障礙使用,不受網路、限額、故障或風險等因素的影響。
02
對於曾赴偏遠地區旅遊的朋友而言,他們深知在這些地方,“現金”是最便捷的支付方式。
當網路環境不佳時,你可能無法通過電子方式完成支付,但如果你手中有現金,便能迅速達成交易;當手機電量耗盡時,你同樣無法完成電子支付,而現金則可立即派上用場;
無法掃碼支付時,現金同樣能輕鬆解決問題;即使遇到某些技術故障,只要你手中有現金,這些故障對你也毫無影響。
在大城市中也是如此,當人潮擁擠導致網路品質下降,你可能無法進行電子支付。此時,如果手中持有現金,即便網路再糟糕,也不會影響到你的支付行為。
即便你的帳戶中存有足夠的資金,一旦遇到不幸的“卡殼”情況,現金的作用便凸顯無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現金的功能是全面的,而電子支付的功能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論風險多大,都不會影響到你手中的現金,但卻會對你的數位存款產生影響。
這並不是說數位支付不好,而是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家中也應備有一定數量的現金。
03
至此,你或許會質疑,如今已是2024年,為何我還在提倡這種看似“落後”的觀念?
是否落後是一回事,但其實用性、是否能在關鍵時刻保命則是另一回事。
以“購買黃金”為例,在網路上購買的數字黃金與你在實體店購買的實物黃金,其意義和價值是截然不同的。
當你在網路上購買數字黃金后,從付款那一刻起,你可能會擔憂——如果我所購買的數位黃金價值突然歸零,我該如何是好?
而如果你購買了實體黃金,即使你已完成付款,心中也會格外安穩,因為實物黃金就在你手中,無人能夠將其清空,除非遭遇盜竊。
手中的“實物”能給人以莫大的安心和強烈的安全感,而虛擬物品由於並非實際持有,往往不能帶來同樣的心安和保障感。
這與“炒股”類似,一旦你將資金投入股市並被套牢,需要使用時卻發現難以取出,那時又該如何是好?
04
因此,即便存款再多,也應留存一部分現金,原因歸納為五點。
首先是流動性需求。你可以在任何城市、任何時間、任何環境下完成交易支付,即使遭遇緊急狀況也能迅速應對。
其次是支付的可靠性。在網路通訊不穩定時,電子支付可能受到影響,而現金支付則完全不受影響。
第三涉及投資問題。在進行大額交易時,現金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
第四是內心安全感的問題。錢財實實在在掌握在手中與存放在銀行里,給人帶來的安全感是截然不同的,只有到手的錢,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最後是風險管理。所有虛擬化的資產都潛藏風險,而那些看得見、摸得到的實物資產,才具有較小的風險性。
對於普通家庭而言,留有一定量的應急現金與家中分文不剩的情況,在抵禦風險的能力上有著天壤之別。
正如前文所討論的“黃金”,雖然數位化黃金的價格與實物黃金相同,但在真正出現問題時,實物黃金無疑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05
既然“現金”如此重要,那麼到底應該留存多少現金呢?建議為總存款的5%到10%。
假設你擁有10萬元存款,那麼不妨在家中留存5千至1萬現金。即使中途遇到任何問題,這筆現金也能用於應急。
正所謂“未雨綢繆”,便是此理。
請記住一句話:“未知明日與意外,哪個先來臨。”我們作為普通人,在應對生活風險時,既要做最好的準備,也要有最壞的打算。
假設你有十個雞蛋,但你不能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分散存放雞蛋,即使遇到問題,也不會全部破碎,至少能保留下幾個。
因此,即使擁有存款,也應留有現金,多一份謹慎,總是更有利於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