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早餐吃好,中午吃飽,晚餐吃少。一日三餐已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然而多種疾病跟飲食脫離不了幹系。現在人們都健康意識逐漸加強,很多國外人傾向於輕斷食或斷食。確實某些肥胖症或慢性疾病,可通過少吃或不吃的方式來維持身體健康。雖然一日三餐能為身體提供能量,但也會引發一些健康隱患。
一日三餐會引發哪些危害?
1、使得血糖不穩定
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至少吃50%~60%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從米面等精細食物中獲取。大部分人早餐以饅頭包子、肉夾馍或米飯為主食,其中50%以上都是澱粉。上午8點吃完早餐后可刺激血糖,12點可因為低血糖而感覺到饑餓;到了中午人們會吃麵條或米飯等主食,再次刺激血糖;18點左右又因為饑餓而吃晚餐,進而刺激血糖。每天血糖會接受3~6次的刺激,使得胰島素長期處於高位狀態,易引起身體肥胖和胰島素抵抗,久而久之增加患糖尿病風險。因為血糖持續性受到刺激,吃的多勢必引起身體肥胖和胰島素抵抗,最終發展成糖尿病。
2、引起身體肥胖
食慾越刺激越旺盛,因此一日三餐比一日兩餐的人吃得多。經過研究表明,適當的餓餓肚子食慾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上午9點饑餓素最低,正符合生理和晝夜節律,部分人早晨起床后根本感覺不到饑餓。幾個小時後會出現短期波動,不過饑餓感會逐漸下降。簡而言之,越吃越感覺到饑餓,越餓著越不想吃飯。
為什麼人們會感覺到饑餓?
1、低血糖
低血糖是常見的饑餓感來源,每一次吃飯都會使得血糖升高,胰島素也隨之升高,胰島素具有降血糖效果。約幾個小時後會使得血糖降低,進而出現低血糖。血糖降低,大腦會發出攝入高升糖食物的信號,沒有及時攝入會導致全身發抖、脾氣暴躁焦慮和兩眼放光。
2、胃中沒有任何內容物
胃中內容物排空後,會向大腦神經發出該吃飯的信號,然而此時離著消耗完糖分還有很長的時間。
3、該到吃飯的點了
一直堅持12點左右吃午餐,久而久之形成生物鍾,治療到了12點,大腦就會發出該吃飯的信號。
4、情緒
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下、焦慮或抑鬱等不良情緒可刺激饑餓素,試圖以吃美食的方式來緩解情緒和壓力。另外當感覺到無聊或寂寞時人們第一想到就是享受美食,這屬於心理性饑餓。
溫馨提示
身體能承受的前提下每天少吃一頓飯,不僅僅減肥,而且也能改善健康,讓全身感覺到輕鬆。首先要做到餓了再吃飯,不餓不吃,這是瘦身的基本原則,至少能減少20%的進食量;拒绝吃所有的零食,只吃正餐,能減少刺激血糖,避免出現低血糖,同時也能減少刺激食慾的次數。早餐盡量晚點吃,晚餐安排在18:00~19:00左右,縮短進食時間,這樣能延長空腹時間,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增加棕色脂肪,幫助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