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樹:蠶的美食天堂、自然染料庫以及帝王木的傳奇
更新于:2025-03-26 10:03:09

檀香木因其質地堅硬且散發獨特香氣,被認為具有驅邪避毒、不朽不腐的神奇能力,價值連城。在自然界中,還有這樣一種植物——柘樹,其珍貴程度與檀香木不相上下,古語有雲“南檀北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神秘的柘樹,探索它背後隱藏的秘密和非凡的價值吧。

柘樹最早見於《山海經》的描述:“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chu)柘(zhe),其下多流沙,多砥”,這裡的“柘”即指現今我們所說的柘樹。相傳黃帝的妻子嫘祖最初便是用柘樹養蠶,而如今知名的柘城和北京潭柘寺,均因歷史上柘樹繁茂而得名。遺憾的是,由於歷史戰亂,尤其是日本侵華時期的砍伐,柘樹的數量至今未能恢復至往昔盛況。

被譽為“帝王木”的柘樹,其心材呈黃金色,自古以來便受到皇宮貴族的青睞。此外,柘樹還被稱為刺桑、棘針樹或奶桑,因其枝幹帶刺,全株分泌白色乳汁而得名。作為桑科橙桑屬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它與我們熟知的桑樹有著緊密的親緣關係。儘管屬於喬木類,但柘樹的高度通常不超過10米,遠低於大多數樹木。最引人注目的是,柘樹的成長週期極長,需百年方能長成參天大樹。

柘樹的花果期從5月持續至10月,其花單性,雌雄異株,球形頭狀花序常單生或對生於葉腋。果實成熟后呈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皺縮,形似荔枝。不過,柘果無皮,是一種肉質的聚花果,形狀近於球形或球狀。因此,柘果也常被稱作山荔枝或野荔枝,是可以食用的,味道酸甜可口,是許多人兒時的美好記憶。

《本草綱目》對這種植物亦有記載:“柘樹幹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其實狀如桑子而圓粒如椒,中子。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目前,這種植物在我國華東、中南、西南以及河北、陝西、甘肅等地區廣泛分佈,是一種常見的小喬木。

柘樹全身是寶,具有極高的價值,但其生長緩慢,二十年的柘樹可能還不及成人手臂粗。它主要有四大作用:首先,柘樹的果實可食用,味道甘甜;其次,其黃色木材可用於染色,古代皇帝龍袍的黃色便來源於此;第三,柘樹葉可用於養蠶,所產蠶絲品質上乘;最後,柘樹還可入藥,具有清熱涼血、舒筋活絡等功效。

特別是其根部,俗稱“穿破石”,具有祛風利濕、活血通經的功效,藥用價值極高。《本草求原》中提到:“穿破石壯筋骨,活血,理跌打”。而《嶺南採藥錄》亦記載:“穿破石祛風濕,十蒸九曬。治跌打,酒煎服,肩瘡和蜜搗敷”。可見,柘樹不僅在其他領域價值顯著,其藥用價值同樣不容小覷。

鑒於其珍貴性,野生柘樹現已被列為國家重點一級保護植物,尤其是那些歷經歲月滄桑的古樹,更是保護的重點。若您的家鄉有柘樹生長,請珍惜並保護這一自然遺產。

至此,關於柘樹的介紹告一段落。不知您是否對柘樹有了更深的瞭解?是否記得童年時品嘗柘果的滋味?若您所在之地有柘樹的身影,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故事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