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垠的宇宙中,人類顯得多麼微不足道。簡單說,因為光速的限制,我們的視野被限制在所謂的“可觀測宇宙”內。對於這個範圍之外的世界,我們一無所知,因此無法準確測量宇宙的真正大小。
即使只是“可觀測宇宙”,其廣闊也超乎想像。在這個直徑約920億光年的球體空間里,有數萬億個星系存在,銀河系僅是其中之一。僅在銀河系內部,恆星的數量就高達2000至4000億顆,每顆恆星幾乎都擁有自己的行星系統。而太陽系只是其中一個,地球不過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
不過,這樣的描述可能還不足以讓我們直觀感受到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讓我們通過一個具體例子來看看這一點。
1977年,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運行到了太陽系的同一側,為發射的探測器提供了連續利用這些大行星引力彈弓效應的機會,使它們能夠飛行得更快更遠。因此,科學家在那一年發射了“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
直到今天,“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仍在太空中前進,其中“旅行者1號”已經飛行了大約243億公里,它傳回的最後一批照片給人類上了一堂生動的課程,內容令人敬畏。
1980年,“旅行者1號”發現了“土衛六”的濃密大氣層,並藉此機會對其進行了近距離觀察。由於“土衛六”當時位於黃道面下方,探測器在飛越後只能利用土星的引力彈弓向黃道面斜上方飛行(與黃道面夾角大約32度)。
到了1990年,“旅行者1號”在黃道面上的投影已經越過了海王星軌道,這意味著它已能完整俯瞰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在卡爾·薩根的建議下,人們決定讓“旅行者1號”拍攝一張太陽系的“全家福”。
接到指令后,儘管能量所剩不多,“旅行者1號”還是拍攝了60多張照片。由於數據傳輸效率低下,這些照片花了幾個月時間才全部傳回地球,這也是它最後一次傳回的照片。通過拼接和疊加這些照片,我們終於看到了太陽系八大行星在宇宙中的真實模樣。
實際上,前文提到的令人敬畏的照片正是其中之一。
在這張照片中,被稱為“暗淡藍點”(Pale Blue Dot)的地球只佔約0.12個圖元,恰好位於一束陽光的散射光線中(注:當時的相機處理強光能力有限,來自太陽的強光容易在圖像中產生散射光束)。
地球承載著人類的一切,但在“旅行者1號”的視角下,地球就像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塵埃,周圍是被無盡黑暗籠罩的宇宙空間。然而,就是這一粒“塵埃”,卻是我們在宇宙中唯一的家園,它承載著我們的過去、現在以及可預見的未來。
需要知道的是,拍攝這張照片時,“旅行者1號”與地球的距離約為60億公里。在以光年為單位計算的宇宙尺度上,這樣的距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畢竟60億公里只有大約0.0006342光年……
“暗淡藍點”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了人類的渺小,也讓我們對宇宙的浩瀚心生敬畏。對此,卡爾·薩根曾這樣評價:“我們的感情、我們的驕傲,以及我們認為在宇宙中佔有某種特殊地位的感覺,都受到了這個暗淡藍點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