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常 冰
設計 / 琚 佳
設計師總是在思考未來的事情,一切已經存在的都是他們本能中要推翻和揚棄的,即使他們對已有作品發出讚揚和羡慕,往往也都是短暫的,甚至會包含一種不能言說的、誓將超越的鬥志。但從更巨集觀的設計師群體、或者設計行業來看,設計師對未來的本能偏愛是片面甚至危險的。
因為無論是否承認設計的發展進程充滿了間歇的彎折和往復,無論是要思考抽象的風格、還是具象的造型,只要是巨集觀縱向的視角,歷史中眾多前輩和作品都將無法忽略。此外,創新往往時不時的需要通過對歷史人物和作品的批判或揚棄來確立自己的存在,這是設計創新在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中獲取滋養和能量的一種反向形式。
無論我們對歷史設計的利用是採取正向還是反向的方式,都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我們擁有對歷史的備忘和記錄,並且這些記錄要足夠真實和詳備。然而,就中國的汽車設計領域而言,這種記錄的習慣卻顯得非常不足。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在上個世紀,中國的汽車完全沒有實現私人化。那個時候,車型的數量和總產量都很有限。汽車這個工業文明的產物與大眾的生活距離十分遙遠,其記錄僅僅局限在極小的科技工程領域,汽車設計相關的資訊流傳和保存的情況都非常差。
另一方面,21世紀中國汽車私有化普及僅僅花費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中國人購買和使用的汽車的設計風格跨越了從上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最新潮流將近50年的週期。這種超越一倍的差異客觀上加速了中國人汽車消費的新舊反覆運算習慣。中國人平均不到四年就會更換一輛汽車,這個速度的確比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快了很多。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間,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大眾汽車消費呈現出喜新厭舊、快速更迭的習慣,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對於設計師總是關注未來創新的習慣而言,這種現象無疑有一定的好處。因為在這二十年中,設計行業確實同步完成了從幾乎完全不懂現代汽車設計到能夠與傳統世界級品牌一較高下的飛速跨越。然而,這種快速的消費習慣對於記憶的留存卻極為不利。著名汽車文化研究者王洪浩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我們總是關注當下的設計成功,但究竟是如何成功的,卻很難說清楚;而有哪些教訓,就更說不清了。
個人化的智慧互聯在近十年裡在中國得到了快速普及。個體不僅實現了與世界的連結,甚至還形成了對在線工作和智慧生活的依賴。這無疑是一種美好的進步。但與此同時,這也強化了我們不願花心思去留存和研究歷史的習慣。很多人常常認為,既然互聯網是有記憶的,而且人人都在網上,那麼所有的資訊放在網路裡存放著就好。但實際上,網路的記憶並不持久。當我們查詢十幾年前汽車車型的設計時,就會發現資訊極少。而且即使查到一些資訊,也只是快照痕跡,真正的連結、圖片和文字往往已經消失不見。此外,網路熱點更迭迅速,各種資訊層出不窮,人們很難保持超過一周的注意力,這使得網路很難成為具有長期意義的記錄方式。
群體性的健忘導致了歷史留存和記錄的薄弱,而這又進一步導致了學界對中國汽車設計歷史的研究同樣薄弱。
根據在中國知網上的文獻查詢結果統計,以“汽車設計”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會得到將近28000篇文獻。但附加關鍵詞“中國”後,文獻數量銳減95%。再附加“歷史”後,數量再度銳減86%。通過更換其他附加關鍵詞,可以明顯發現,我們對汽車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態、色彩、曲面三個領域。而研究設計歷史的文獻數量不及前三類的2%。甚至關於“標誌”設計的研究都遠遠超過了設計歷史領域。但設計行業的人都清楚,標誌在汽車設計中是相對重要度很低的內容。如果以英文“Automobile Design”和“history”在不同的中外文獻庫進行搜索比較,也很容易發現我們對於汽車設計歷史的研究遠遠弱於西方傳統汽車強國。
也許有人會說,對設計歷史的記錄和研究薄弱是因為我們汽車產業的歷史比較短。按照誕生第一輛自主量產車型的時間來計算,中國的汽車產業歷史是68年,歐洲、美國和日本依次是138年、131年和89年。與這三個傳統汽車強國(地區)相比,我們的歷史確實短了一些。但這個差距其實比想像中要小。而且,考慮到另一個更刺眼的事實——我們本世紀二十年的歷史也保存和研究得非常薄弱,這顯然不能僅僅歸因於汽車歷史總長度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