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是關鍵期,好習慣越小培養父母越輕鬆!
更新于:2025-03-26 08:49:10

習慣是一種思維,除了外在行為,孩子的大腦如何去思考一件事、如何看待自己,從中養成好習慣,也是值得重視的。

6歲前必須養成的五個好習慣

孩子兩歲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兩歲后心理及大腦層級會邁入“他律期”,也就是孩子必須透過他人的正向管教,慢慢培養自律。雖然自律期要到18歲以上才會完全成熟,但6歲前養成好習慣,是訓練他邁向自律很重要的基礎,因此學前孩子一定要培養下面的5個習慣。

一、為自己負責

孩子為自己負責,可以依照他的年齡與能力,爸媽慢慢地放手,最初始可以讓孩子學會負責任的,包括吃飯及收拾東西。以吃飯來說,這是成長歷程很重要的能力之一,練習在餐桌上自己吃飯、把碗裡的食物吃光等等。而吃完飯後,也要引導孩子練習整理用餐后的桌子,譬如:擦桌子、收拾餐具。

再者,知道睡覺時間到了要收玩具、玩完玩具後要歸位;到了上幼兒園以後,更要慢慢學會整理自己的書包。只是收拾玩具是立即、當下就能做到的事情,收書包的目的則是為了隔天,但孩子並沒有未來感的概念,可以在孩子有能力收、拿、放東西時開始培養,陪著孩子一起討論上學要帶的東西,如:水壺、文具、玩具等,用圖畫或照片列出清單,讓孩子有既視感。 但要提醒爸媽的是,若發生忘了帶文具,或是玩具分享日忘記帶玩具等,爸媽要忍住替孩子送去學校,讓他為自己負責、體驗後果,下次才會記得。

二、懂得人際互動、相處

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后,難免都會跟同學有些衝突,但學校老師並不如父母一樣隨時在側,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在發生衝突後怎樣和對方繼續玩下去,這樣的思考習慣很重要。

舉個例子,孩子跟手足或同齡孩子在搶玩具時,父母不要急著介入,若發現越吵越兇、孩子來告狀時,不要把自己當作法官或裁判,而是先理解孩子們生氣跟衝突原因,用引導的方式說:“你們等雙方情緒穩定后,想想看下次一起玩的時候,怎麼樣才能讓兩個人都玩到?如果生氣的話,是不是有除了打人以外的方式表達自己很生氣?”沒有手足的家庭,也可以參加PG團體(學齡前共玩團體),慢慢學習跟同學相處。

三、擁有同理心

孩子4~6歲以後最好要有同理心的養成,如果在團體中凡事只考慮自己,未來容易在社交上出現困難。同理心是期望孩子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事情,但在此之前,更重要一步是“孩子要先被同理,他有了被同理的感受,才會懂得去同理別人。”

比方說,天氣冷孩子卻不想穿外套,以爸媽的立場當然會擔憂,但我們可以用提醒的角度問:“天氣變涼了,你要不要多穿一件?”若他堅持不會冷,比起強硬地說:“沒有,你會冷,過來穿外套”,不如回“沒關係,但媽媽擔心你跑來跑去流汗后吹到風會感冒,如果你覺得有點冷,一定要來找我,或是我看到你有打噴嚏,就要穿外套囉!”

當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有受到尊重,且是被包容、接納的,孩子的內在能量才會湧出,也就更有能力去愛別人、尊重及同理他人。

四、培養情緒的穩定度

當孩子遇到不如己意的時候,譬如:同學不借他玩具、在公園玩還不想回家、想吃餅乾卻不能吃等,原始本能就是大哭大鬧,但如何從1、2歲情緒起伏很大的階段,慢慢進階到有情緒也能靠自己穩定下來,是很重要的習慣。

若孩子一生氣就出手打人或傷害自己,甚至影響到別人,爸媽就要採取“先制止,再同理”,陪伴孩子情緒穩定后,再教養他,引導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也提供他一些方法,讓孩子思考下次怎麼做更好。當然,父母也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不會教過一次就能做到,因為一個人能透過理智,找到其他方式抒發、處理,是需要很多時間跟經驗的累積,所以給孩子多點包容及耐心吧!

五、培養專注力

專注習慣的養成,好處除了反映在學習上,也能夠有高度的熱忱投入每一件事情,還可以慢慢練習獨處。最好培養專注的方法就是親子共讀,再來就是玩拼圖、黏土、畫畫等靜態活動,雖然小小孩的專注力都很短,但透過我們的陪伴,可以讓他慢慢進步,把目標設在“6歲前能夠專注30分鐘以上”,以便銜接小學。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