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答案是沒有。宇宙起源於一個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在一次被稱為大爆炸的突發事件中開始擴張。但這次爆炸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不同,它是空間自身的膨脹,導致宇宙中的一切相互疏離。 當前觀測顯示,宇宙在很大程度上是各向同性的,即無論從哪個方向看,宇宙的外觀大致相同。不同視線方向上的星系分佈非常均勻,這表明在整個宇宙中沒有一個特定的方向被特別偏愛,也暗示著不存在固定的中心。

而我們的可觀測宇宙則略有不同。它是指自大爆炸以來光能夠到達的最遠範圍,大約138億年。但這並不意味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如果你站在100億光年遠的另一個恆星旁,你的位置對於自己的可觀測宇宙來說也是中心。 關於空間的性質,是平坦還是彎曲?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大品質物體會拉伸其周圍的時空,形成我們熟知的引力。因此,在細節上,空間會圍繞每一個有品質的物體而彎曲。

品質對宇宙整體的幾何形狀也有深遠影響。宇宙中物質和能量的總量決定了它是開放的、封閉的還是平坦的。如果密度與臨界密度相等,那麼宇宙就是平坦的,像一張向四面八方無限延展的紙。如果密度超過臨界值,宇宙就會呈現正曲率,像一個封閉的球體;反之,如果密度小於臨界值,則會形成一個開放的、具有負曲率的宇宙,就像一個馬鞍。

至於膨脹的宇宙,遠離我們的星系以更快的速度移動,導致長度收縮,從我們的視角看來,它們顯得更小。威爾金森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的數據表明,可觀測宇宙的密度極其接近臨界密度,誤差僅為0.4%。雖然可觀測宇宙只是整個宇宙的一小部分,但我們所能觀察到的這個區域看上去非常平坦。 宇宙是空間、時間及其所包含的一切的總和,包括行星、恆星、星系以及其他形式的物質和能量。整個宇宙的具體尺寸尚不可知,但我們能測量到的可觀測宇宙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在某些多元宇宙理論中,我們的宇宙是更大尺度的多元宇宙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擁有其自身的空間、時間和內容。 關於宇宙最早的科學理論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美洲原住民哲學家們提出的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隨後,通過更精確的天文觀測,尼古拉斯·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將太陽視為中心。以撒·牛頓總結了尼古拉斯·哥白尼的工作以及第谷·布拉赫和約翰內斯·開普勒的行星運動觀察,最終確立了萬有引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