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驅車的一大優勢在於其卓越的操控性能。這得益於其接近50:50的理想配重比,即車身前後部分重量相當,使車輛重心位於中軸位置。這樣的設計使得四個車輪始終保持良好的抓地力,尤其在高速過彎時,車身更為穩定,有效避免了轉向不足或過度的情況,從而提高了操控的極限。此外,由於前輪僅負責轉向,而後驅車的後輪則承擔驅動任務,進一步增強了操控性能,相比之下,前驅車的前輪既要轉向又要驅動,其操控極限相對較低。那麼,為何後驅車在爬坡時不易打滑,而前驅車卻容易發生打滑現象?即便不是在爬坡,有時在急加速的情況下,前輪也容易出現打滑。這與兩方面原因有關。
首先,這與爬坡時車輛重心後移有關:
車輛在爬坡過程中,姿態呈現斜向上,與平路行駛相比,重心會向後移動。這意味著後輪承受的壓力增大,而前輪的壓力相對減小。以抬重物上樓梯為例,物體斜向上時,重心也會下移,後方的人需要用更多的力氣。同理,汽車爬坡時後輪壓力增大,而後驅車正好利用後輪作為驅動輪,與地面的摩擦力相應增大,即使驅動力大,也不易打滑,使得爬坡更為輕鬆。
而前輪壓力減小,導致輪胎與地面間的摩擦力降低。對於前驅車而言,由於前輪是驅動輪,爬坡時需要更大的驅動力,容易導致前輪打滑,使爬坡變得困難。因此,驅動輪與地面間摩擦力的大小成為決定爬坡難易的關鍵因素。考慮到輪胎和地面條件不變,唯一可變的就是輪胎與地面間的壓力。壓力越大,摩擦力也就越大,自然更不容易打滑。因此,遇到陡峭的坡度,前驅車可以通過調轉車頭,倒車上坡來降低難度。
其次,輪胎寬度的不同也是一個因素:
后驅車常見於豪華車型,通常配備更寬的輪胎。輪胎越寬,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就越大,抓地力更強,從而更不易打滑。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感覺后驅車在爬坡時不易打滑的原因。如果前驅車也能配備較寬的輪胎,即使是普通坡度也不會打滑。儘管輪胎與地面的壓力可能減小,但較大的接觸面積同樣能起到顯著作用。
這裏討論的是在普通路面上的爬坡情況。然而,在冰雪路面上,情況則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前驅車在這種環境下爬坡更為輕鬆,而後驅車更容易出現打滑無法爬升的情況。冬季我們常看到的視頻便是如此:后驅車在小坡上後輪空轉打滑,難以上坡;而前驅車則毫無壓力,輕鬆到達頂部。這是因為冰雪路面非常滑,此時需要的反而是較小的摩擦力才能避免打滑。輪胎的壓力越大,驅動力越大,越容易打滑。就像人在冰面上行走,突然跑動很容易滑倒,而緩慢行走則不容易滑倒。
綜上所述,后驅車在操控方面的優勢明顯,駕駛體驗更佳。但它也存在諸多缺點,例如油耗高、保養昂貴等。由於後驅車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位於前方,需要長傳動軸傳遞動力至後輪,加之後方還需分動箱,整車重量增加,動力傳輸損耗也隨之增加,自然油耗也會上升。保養時除了更換變速箱油外,還需更換后部分動箱油,增加了保養成本。若傳動軸一旦損壞,維修費用更是不菲。這意味著后驅車的使用和養護成本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