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在《別讓情緒綁架愛》中說:
以孩子為鏡,父母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而孩子厭學和害怕失敗以及拖延背後后,往往是有一個高要求和習慣控制的父母。
這句話可能會惹惱很多父母的質疑,明明是孩子不學習,明明是孩子膽小,脆弱和玻璃心,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呢?
而且自己也根本沒有控制過孩子,還不是隨著孩子想怎麼玩怎麼玩,玩遊戲也不敢多說幾句。
但父母對孩子的控制並不是不允許玩,只能學習,不能摸一下手機,不能玩一下遊戲,而是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控制與操縱。
比如說,當看著孩子玩時,就去批評,指責或是嘮叨,一遍遍提醒:該吃飯了!該放下手機了!該去寫作業了!該去複習了!
即便孩子很不耐煩的反駁父母,即便孩子壓根不會聽父母的話,但父母對孩子控制的本質並未改變。
那父母為什麼會控制孩子呢?糖糖在書中的一句話揭開了本質:
喜歡控制別人的人,似乎在關係中處於比較強勢的地位,但實際上喜歡控制他人,往往是基於內心的怯懦。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控制的人反而是內心怯懦的人呢?
經過糖糖的解讀,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人們正是由於內心的恐懼和怯懦,才會產生恐懼和擔心,這時控制就能成一種本能。
像呼吸是可以自由自在,所以就不存在控制。
而那些不確定的東西,才會被控制,本質是“控制無能”,是安全感不足造成的。
你想啊,當父母對孩子有著很高要求和控制時,孩子一旦達不到要求就會扯謊,或者自責或自我否認。
被控制的孩子,安全感極度缺乏,越想要安全感,越會擔心,越擔心,越滋生恐懼心理,導致產生迴避行為。
而厭學,拖延或是害怕失敗,本質上都是因為擔心和恐懼,所以習慣性逃避。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很多是習得,家長的一個不滿的延伸,一句責備的話語,或者一句生硬的語言以及一個厭惡的表情,都寫滿了對孩子的不滿。
同時,這些信號都會被敏感和善於洞察的孩子盡收眼底。
越敏感的孩子,覺察力和洞察父母表情和內心越透徹,越是對父母潛意識的真實想法捕捉得越清晰。
與控制相反的愛是滋養和保持。關於抱持,糖糖是這樣詮釋的:
抱持性態度強調的是給予孩子充分的愛、理解、接納和支援,讓孩子在一個溫暖、安全的心理環境中成長。但這並意味著完全放任孩子,沒有任何規則和引導。
這句話,讓我很受益。也讓我明白無條件的愛並不是隨便孩子想怎樣就怎樣,尊重孩子個性和引導孩子的行為,並不矛盾。
比如父母可以共情孩子的感受,可以理解孩子,但也對孩子不合理的行為委婉拒絕。
而控制則是給孩子提一個要求,並想讓孩子順著自己的想法以及正確的道理來行事。
在我看來,當孩子出問題時,不要總想著怎麼改變孩子?要怎麼辦?而是要多去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父母的家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父母要做哪些提升?
這些才是父母真正能説明孩子的一些舉措,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和指責。
結合我家孩子,我對他的教育方式已經從之前的給建議,讓他聽話做事,按流程,轉變到尊重他自己,先讓孩子說出他的計劃,然後隨他自己試錯。
而我也不再給現成的方法和步驟,將更多主動權和選擇權放給孩子,對孩子的每一個決定都支持和鼓勵,允許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
對於我來說,雖然我有些想法比孩子成熟,看問題比孩子透徹,但我也有自己的局限與刻板思維,也會經驗僵化。
當我不覺得自己完全正確時,我就能接受孩子跟我想得不一樣,不按我的想法去做事,也能允許我和孩子的價值觀和思維不同。
這時,我保留我的意見,不想著去糾正他,而他也不去說服我,非要聽他的。
各自獨立,各自遵循內心的想法去踐行。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各自允許對方都做自己,哪怕是試錯也是一種經歷與過程。
這樣下來,孩子反而不會患得患失,也會把學習和成長當成自己的事,逆商和自驅力都同步提升了。
我想對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允許孩子遵從內心,做他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