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的食品調味品貨架上,“0”可謂是最惹眼的標語。不過,媒體調查發現,所謂“零添加”貓膩甚多。比如,“千禾0”就只是一個商標,並不意味著“零添加”。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配料表越乾淨,產品越健康。“零添加”或者“某某0”,即便價格高一些,也更易博得消費者的青睞。但就現實來看,類似表述常常只是文字遊戲,比如“千禾0”這種商標,顯然有誤導消費者之嫌。
說起來,在“零添加”上搞鬼的,一抓一大把。事實上,“零添加”並沒有什麼明確定義,大概是指商品除了原料以外,不添加任何其他物質,特別是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影響的食品添加劑。然而,放眼市面上,很多聲稱“零添加”的產品,各種添加劑是一點兒沒少加。比如,有媒體向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送檢了13款宣稱“零添加”的醬油,最終12款“零添加”醬油檢出鎘,7款檢出總砷。雖然數值均未超出安全限值,但和“零添加”顯然是不搭邊了。
梳理來看,被捧上神壇的“零添加”,更多是行銷花活。一則,作為一個沒有行業標準,也沒有國家標準的“標籤”,什麼是“零添加”,各家有各家的說法,有的還互相矛盾。自說自話的目的,無非是抬高產品價格。
二則,過度吹噓“零添加”也是對食品添加劑的汙名化。要知道,無論是天然提取還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劑,只要通過風險評估,獲得批准並按標準規範使用,其安全性並無高下之分。
三則,很多人認為“零添加”“零糖”等於健康,其實不然。按照規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添加糖含量≤0.5克,含熱量≤17千焦即可標註“零糖”和“零卡”,這與消費者理解的“零”顯然有區別。此外,部分宣稱“零添加”“零糖”的產品,是用代糖代替蔗糖,前者是否利於健康,還有一定爭議。
濫用“零添加”,不能“零成本”。首先,相關方面當完善規則、明確標準,“零添加”到底怎麼解釋,宣傳時能不能用,都要給一個清晰的說法。此外,對於虛假營銷相關方面也要及時行動,加大監管與懲處力度。
歸根結底,噱頭大於實際的“零添加”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根本上還是因為戳中了消費者“吃得明白,吃得健康”的樸素期待。做好科普,引導大家樹立科學、理性的認知,規範好生產行為、市場秩序,才能讓消費者更安心。
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來源:京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