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發現:長大後“混得好”的孩子都有共性,你家娃佔幾個
更新于:2025-03-26 07:19:22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疑問,就是自己的孩子明明小時候感覺很優秀,但是長大之後卻混得不如別人。

其實,那些長大之後混得好的人,在童年中都有一些共性。而如果沒有這些共性,就算是孩子看起來很“優秀”,也不會有很大的作為。

孩子小時候很優秀,長大後卻一無是處,咋回事?

什麼樣的孩子在父母眼裡是優秀的孩子?一般來說,“學習好”是眾多家長評價孩子是否優秀的第一因素,人們普遍覺得,如果孩子學習成績好,那麼孩子就能夠考上更好的大學,取得更高的學歷,從而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在以後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從而登上人生巔峰。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也不盡然,因為小鄭就是個學習好,但是長大之後卻混得很差的孩子。

小鄭是家裡的獨子,而小鄭的家境也是比較好的,父母都是“體面人”,賺的錢也不少,而且還是自己打拼出來的。所以,小鄭從小的生活環境也是比較好的。

由於小鄭的父母小時候家境並不是很好,成長過程中吃了很多苦,而他們吃苦多是因為“文化不足”,所以就非常注重小鄭的文化成績培養。

比如小鄭打小就參加了昂貴的早教,上的幼稚園也是收費昂貴的國際雙語私立幼稚園,並且在還沒有上小學的時候,小鄭的父母就給孩子請了家教,其中的外語家教還是外籍教師,可以說給小鄭打造了一個非常強大的教育環境。

上了小學之後,小鄭的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關注力度並沒有減弱,哪怕說孩子的成績已經是蟬聯多屆全班第一了,父母仍舊會對孩子的學習非常上心,每天的作業都要檢查,每周都要聯繫老師詢問小鄭的學習情況等等。

為了能夠讓小鄭更專心地學習、擁有更多的學習時間,小鄭的父母對小鄭的照顧也是細緻入微。

比如從來不讓小鄭做家務,因為這些事情對於學習“毫無説明”,簡直是浪費時間。

並且,小鄭的父母還非常注重孩子的營養補充,不僅給孩子做好吃的,還會説明孩子挑好菜,比如吃魚挑出魚刺、吃排骨脫骨頭、炒菜挑出花椒等調料等等,讓孩子能夠吃飯的時候根本不需要操心碗裡有什麼是不能吃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小鄭的父母照顧孩子,簡直就像是以前傭人照顧慈禧一般,可以說是讓小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小鄭靠著極為優異的成績,一路上考上的都是重點學校。而小鄭的媽媽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學習,也是加大了付出力度,比如高中的時候媽媽為了讓小鄭更好地學習,就在校門口租了房子陪讀。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就算是上了大學,媽媽同樣跟著來到了大學附近租房陪讀,力求解決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比如洗衣做飯等,讓孩子能夠省下時間全心全意地學習。

在父母的精心陪伴下,孩子終於名牌大學畢業,但是這時候令小鄭父母都沒有想到的事情來了,小鄭雖說憑藉優秀的簡歷獲得了多家單位的青睞,但是到了面試環節小鄭卻屢屢失敗。

就這樣,小鄭雖說畢竟畢業好多年了,但還是沒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全靠父母接濟度日,混得一天不如一天。為什麼“優秀”的孩子長大後一無是處?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發現那些長大后表現出色的人,他們共有的特質往往植根於童年的經歷之中。

長大後,“混得好”的孩子,他們都有這些共性

長大後過得好的人,童年時往往就有一些相似之處。如果孩子缺少這些特質,那麼,長大後想闖出一番事業可能會更難。

科學研究也表明,童年時期的某些習慣和能力對成年後的成功有重要影響。那麼,混得好的孩子都有哪些共性呢?

共性一:積极參與家務勞動

在國外曾經有一項研究顯示,小時候能夠積极參與到家務中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的就業比例為15:1,而就業後的收入比為6:5,這個結果也可以理解為孩子小時候不做家務,長大很難找到工作,就算是找到工作了工資也比別人低。

所以,積极參加家務勞動的孩子,長大之後會更有出息。

共性二:喜歡交朋友

喜歡交朋友的孩子,其交際能力都是較強的,並且自身有較強的人際交往積極性,能夠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

而哈佛的一項長達大半個世紀的實驗發現,童年時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其長大后收入要比那些人際關係冷漠的人高出8.7萬美元。所以,喜歡交朋友的孩子,長大後更可能混得好。

共性三:願意解決問題

孩子願意解決問題,說明瞭三個問題:孩子有自信、有能力、有主見。

這樣的孩子,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想到的是“如何解決”,而不是“如何逃避”,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的能力將會進一步得到提升,從而變得越來越優秀。

所以,願意解決問題的孩子,長大才會變得更優秀。

不要羡慕別人家孩子,注意育兒細節,你也可以養出優秀的娃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注意的,不僅僅是育兒的大方向,還有很多細節問題:

首先,不要和孩子較真,較真會讓孩子思維局限,從而失去創新性、失去靈活性、失去共情心等等。

其次,在孩子面前表現積極的一面,給孩子積極的影響,讓孩子生活在一種積極的氛圍中。

很多家長不知道該怎麼做,其實做起來也很簡單,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傾倒負面情緒,不哭泣、不生氣、不抱怨,多帶孩子“高興”,這就達到了基礎條件。

最後,順應孩子的發育特點,這一點很重要,就是要讓孩子“該怎樣就怎樣”,比如孩子該自己穿衣服、疊被子、洗襪子等,就需要讓孩子自己做。

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需要拿碗筷、端菜,就需要讓孩子去做。千萬不要覺得有些事很簡單就不讓孩子做,要知道:孩子不做,永遠不會。

寫在最後

老話常說“以小看大”,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行為習慣、性格表現等,都對孩子長大之後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家長不需要羨慕人家孩子有出息,只要自己理念正確、夠負責,自己的孩子也能夠變得優秀,也能夠長大后混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