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世界上最深的坑,是裝修中踩的坑,且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坑會在什麼地方等你。可對於“實用主義”的人來說,每一個坑也都是一次經驗的積累,和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像我自己在裝修時,由於有過一次裝修經驗,所以也避開了很多的坑。不過更值得分享的,還是媳婦堅持做的7個設計,真的是入住後才知道有多香。
一、鞋櫃抽拉層板
第一次裝修時,跟風給鞋櫃底部做了留空處理,高度差不多在20~30cm,方便擺放拖鞋,並且換鞋時也比較方便。
可入住后,發現這個設計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用。一是鞋子容易亂,需要隨時整理。否則,玄關門口就會亂糟糟的。
其次是在鞋櫃較深的情況下,鞋子總會塞到最裡面,每次都要彎腰蹲地才能把鞋子拿出來,使用起來十分不舒服。
所以,第二次裝修時,媳婦果斷放棄了鞋櫃底部留空的設計,取而代之的,則是兩層活動抽拉層板。
一層放常穿的鞋子,一層放閑置和室內的鞋子,並且徹底解決了找鞋子不方便的問題,非常好用。
二、陽臺晾衣架側裝
雖說烘乾機越來越普遍了,但晾衣架在生活中的實用性,還是不容忽視的。畢竟總有一些衣物還是晾曬比較方便。
不過考慮到美觀性,就花大價錢給陽臺安裝了隱形晾衣架,想著不用的時候可以收起來,不會對陽臺的美觀性造成影響。
然而想像與現實終歸存在著差距,尤其是在有了孩子之后,隱形晾衣架徹底變成了普通晾衣架,那叫一個難看。
可能有的人會說,這是自己懶沒有及時收衣服造成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有孩子的家庭應該都知道,孩子每天換衣服真的太頻繁了,根本就做不到即干即收。
所以,第二次裝修時,媳婦就將晾衣架安裝在了陽臺側面。雖說收納力少了一點,但搭配著烘乾機使用,也基本上夠了。
更關鍵的是,不管晾了多少件衣服,都被陽臺一側的牆體遮擋了起來,完全不會對客廳的整體效果產生影響。
三、半平米家政櫃
櫃子家家都需要,並且越多越好,像我第一次裝修時,也給家裡做了很多櫃子,但卻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細節。
就是大部分櫃子內部都以層板結構為主,導致一些大件的家庭工具、清潔工具,並不能很好的收納進去,且收納率極低。
所以,第二次裝修時,媳婦就在陽臺一側劃了半平米空間,設計了一個專用的家政櫃。
此外,櫃子內部也改成了洞洞板+活動層板結構,最大化提升了收納率與靈活性,讓各類工具都得到了有序歸置。
四、無底櫃設計
眾所周知,櫃子底部通常都會有一個掃腳,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底板。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為了提升櫃子的穩定性,避免後期變形散架;二是為了隔絕潮氣和灰塵。
看似沒什麼問題,可在日常生活中,也多多少少帶來了一些不便。比如在收納童車、餐椅、箱子時,就需要搬一下才能放進去。
所以,第二次裝修時,媳婦就給部分櫃子做了無底櫃處理。比如餐廳的儲物櫃、主臥室的衣櫃等等,非常好用。
五、榻榻米換箱體床
第一次裝修時,想著小房間面積太小,就跟風做了很省空間的榻榻米。一來拓展了收納率,二來也方便了孩子睡覺。
直到入住后,我才發現這是一個大坑。且不說每次收納時,都需要將床鋪掀開才能放東西,那叫一個麻煩。
單單榻榻米的不透氣問題,就在睡眠這塊徹底暴露了,以至於床鋪背面經常性潮濕,對孩子健康極不友好。
所以,第二次裝修時,媳婦果斷捨棄了榻榻米,並買了一張成品箱體床。相較於榻榻米,不僅沒有了床鋪潮濕的問題,側面的三個大抽屜,也規避了收納不便的麻煩。
六、門吸裝上面
說實話,門吸這個問題在第一次裝修時,自己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所以安裝師傅自然而然的就裝在了門下面。
起初也並沒有覺得不妥,可隨著入住時間加長,門吸問題就慢慢顯現了出來。比如因頻繁撞擊,導致牆面出現開裂掉粉情況;比如掃地沾上灰塵後會失去磁性;再比如出現鬆動問題等等。
所以,第二次裝修時,果斷將門吸安裝在了上面。雖然看起來有一些突兀,但日常使用還是比較絲滑的,並且不會影響到衛生清理。
七、書房玻璃隔斷
第一次裝修,想著書房要兼具客房功能,裝修時就沒有做過多的處理了。當然,取而代之的,就是客廳的通透性和過道的採光,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不過最令我沒想到的是,在這6年的居住生活中,一次留宿的情況都沒有。換句話來說,書房的客房功能純粹就是一個雞肋,還被床佔了一大塊空間。
所以,第二次裝修時,媳婦果斷就取消了客房功能,並將書房與客廳打通了,然後換成了玻璃隔斷。
相較於之前的牆體隔斷,不僅立馬讓空間有了一種無限的延伸性,家裡的採光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且還方便了生活中的互動交流,真的太棒了。
其實很多人在裝修前,都會找一些網圖參考,看別人家好看自己家也這樣做。事實上,有些設計真的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情況來考慮。否則,入住後才會知道有多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