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高級的思考模式:透過表象洞察本質
更新于:2025-03-26 07:14:07
《教父》中有這樣一個觀點:能夠在半秒鐘內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一輩子都無法理解事物本質的人,他們的命運截然不同。

前者擁有敏銳的洞察力,邏輯思維能力出眾,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即使有人試圖利用他們,也不容易得逞。

而後者思維遲鈍,缺乏基礎的邏輯思考,只能隨波逐流,膚淺地看待問題。想要利用這類人簡直是易如反掌。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正是由此而來。並且,這種差距不會逐漸縮小,只會不斷擴大。

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認知水準呢?這主要歸結於個體的認知差異。認知不同,對事物的觀察視角和分析邏輯也會大相徑庭。歸根結底,這是一個關於“認知”的問題。

02

認知塑造了一個人的思維邏輯。

一個人的認知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天賦、價值觀、教育背景、個人經歷、敏感度以及成長環境等。

例如,從小在貧困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比較懂事,早早就開始説明父母幹活,因此他們的認知更傾向於物質主義。如果這些孩子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很可能就會被困在社會底層,一生都在為生計奔波。

相反,那些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通常更理性,有自己的見解和追求,因此他們的認知傾向於理性主義。如果這些孩子既受過良好教育又經歷過一定的磨礪,那麼他們對社會的理解和人生選擇將更為深刻和精彩。

不同的家庭培養出具有不同認知水準的後代,而這些後代又會基於自己的認知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由此可見,環境對認知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樣地,認知對思維邏輯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03

認知的深度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走向。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但認知的深度卻各不相同。有些人的認知深刻,而有些人則顯得膚淺。

認知膚淺的人通常有三個顯著特徵:從眾心理嚴重,容易受人影響;無法洞察事物背後的真相,總是停留在表面;最重要的是,固執守舊,不願意變通。越是無知的人往往越自大,缺乏自我改進和與時俱進的意識。

而認知深刻的人則有四個顯著特點:能夠獨立思考並堅持自己的見解;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他人的動機和目的;始終保持冷靜理性,情緒穩定;行事謹慎,從不傲慢自大。知識豐富的人往往更能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因此更加謙遜。

這兩種人在命運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04

成年人最頂級的思維模式是——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

讓我們考慮一個問題:《西遊記》中為什麼取經團隊越接近靈山(佛教的中心地帶),遇到的妖怪就越多且越發兇猛?

表面上看似是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為了考驗唐僧師徒而設置的九九八十一難。

但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並非如此。如果換成其他隊伍走這條路,可能早就全軍覆沒了。這並不是一個關於困難程度的問題,而是關乎“關係”。

遠離靈山的地方,與佛家勢力有關聯的妖怪很少,自然不敢隨意妄為。

靠近靈山的地方,與佛家勢力有牽連的妖怪很多,比如某某金剛的坐騎、某某菩薩的寵物或者佛祖的親戚等有後台的妖怪都會肆意妄為。

以獅駝嶺三妖中的金翅大鵬鳥為例,儘管它屠殺了整個獅駝國的人,卻仍安然無恙,因為它背後有如來這個強大的靠山。

再看看號稱齊天大聖的孫悟空,他只敢對付沒有背景的妖怪,而對於有背景的妖怪則不敢輕易下手。表面上是在降妖除魔,實際上背後卻是權力鬥爭和人情世故的較量。

05

小孩子因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而無法看透事情的本質,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成年人來說,如果仍然缺乏這種認知,那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了,因為他們必須不斷地與社會打交道。

以割韭菜的常見手法為例。許多商家利用道德綁架、饑餓行銷、虛假宣傳或是打造虛假的正面形象來割韭菜,總有人願意為此買單。這就是所謂的“不怕招舊,只要人受”。

無論套路多麼陳舊,總會有人上當受騙。最終受損失的人只能怪自己缺乏常識。人們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無論是好是壞,都是由自己的選擇決定的,不能責怪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