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寧死也不放療?放療能治好癌症嗎?聽聽醫生怎麼說
更新于:2025-03-26 06:36:53

在癌症治療中,放射治療是一種常見的方法之一,但許多癌症患者在面對這一選擇時,即便知道自己可能已經“命在旦夕”,但還是不肯選擇放療。

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腫瘤放射治療中心副主任陳輝介紹,70%的腫瘤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都需要接受放療,但目前只有不到30%的患者接受了放療。

而據某公益機構的調查研究,在約8000名癌症患者中,有85%的患者拒絕放化療、90%的患者想接受其他新技術如熱療、碘125粒子術

為何放療會令患者如此抗拒?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一、為什麼很多人患癌后,寧死也不放療?

放療是一種局部治療手段,主要通過射線殺滅腫瘤,這些射線能夠精確定位並照射到腫瘤部位,從而使癌症細胞無法繼續生長和擴散,最終促使其死亡。

根據統計數據,癌症治療的三大主要手段中,手術治療的貢獻度佔比約為49%,放射治療佔比約為40%,而化療則僅佔11%。可見放療的重要性。

中山三院腫瘤放射治療科主任徐向英表示,普通百姓對於放射治療仍存在較大的認知不足,通常只知道手術作為首選,無法接受手術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化療

然而,實際上,放射治療在某些癌症類型的治療效果上甚至優於手術。與手術和化療不同,放射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不需要切開患者的身體,因此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護周圍正常組織。

因此,放療尤其適合那些不宜手術的老年患者,或者由於內科疾病無法接受手術的某些腫瘤患者

很多患者抗拒放療,往往是因為對放療的副作用過分恐懼。

放療中的射線具有強大的殺傷腫瘤細胞的效果,也可能對正常組織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引發一系列副作用,如色素沉著、頭髮掉落、噁心、嘔吐、厭食等消化問題。此外,放療還可能引發併發症,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以及口腔黏膜潰瘍等。

但上述副作用和併發症,通過及時干預和介入,其實是可以緩解和控制的。客觀來說,放療利弊並存,治療選擇應該根據個體情況和癌症的特點來確定,患者與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和合作是確保治療取得最佳效果的關鍵

二、放療能治好癌症嗎?答案從兩個方面找

北大深醫放射治療科主任劉雅潔表示,70%的癌症患者在病程中需要放射治療,比如肺癌、乳腺癌、鼻咽癌、宮頸癌、食管癌、直腸癌等,其中約有22%的癌症可以用放療根治

而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目前惡性腫瘤5年的治癒率為55%。在這其中,手術貢獻率為27%,放療貢獻率為22%,化療貢獻率為6%。

放射治療的關鍵在於射線的能量到達腫瘤內部,觸發一系列生物和物理反應。與手術不同,它不依賴直接物理手段,也不涉及可見的腫瘤實物的切除。與化療不同,放射治療不需要輸入藥物來影響腫瘤組織。相反,它通過放射線引發物理和化學反應,最終導致腫瘤細胞的死亡

因此,放射治療是一種特殊的癌症治療方式,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治療手段

三、專家坦言:3種癌症選放療或更好

放療在惡性腫瘤治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適用於許多不同類型和階段的腫瘤。北京協和醫院放療科主任、教授張福泉表示,以下三種癌症或可將放療作為首選治療方式:

鼻咽癌:對於鼻咽癌,放療通常被視為首選治療方法,因為約80%的患者可以通過放療治癒或長期控制病情。

宮頸癌:目前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是放療,不論是早期還是中晚期宮頸癌,放療都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中晚期宮頸癌,放療是首選治療。

早期喉癌:對於早期喉癌,尤其是聲帶長腫瘤的情況,如果手術可能導致聲帶切除,影響患者語言功能,放療成為一個較好的選擇,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根治。

此外,放療在處理肝癌、直腸癌、乳腺癌、食管癌、肺癌等多種癌症中也表現出顯著的療效。

另外,癌友們在接受放療前後,還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對於受照區皮膚,要保持清潔,避免暴露在陽光下,避免摩擦或機械性創傷。如果發現受照皮膚潰破,應及時諮詢醫生處理。

2.針對鼻咽口腔放療的患者,要持鼻咽口腔的衛生

3.婦科腫瘤患者應每日進行陰道沖洗

4.對於喉部和肺部治療后的患者,要注意防止感冒和呼吸道感染,以免導致喉部水腫或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發生。

5.放療治療結束后,需要定期進行複查。在治療的前兩年內,需要加強隨診,以確保疾病的有效控制和康復情況的監測。

放療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治療手段,可以在許多不同類型和階段的腫瘤中發揮關鍵作用。治療時聽取醫生的專業建議,才能實現最佳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1]《放射治療是什麼?放療適用於治療全身各部位腫瘤》.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2021-10-28

[2]《約有22%的癌症可用放療根治!》.北京大學深圳醫院.2020-04-13

[3]《放療對腫瘤到底有多大作用?這篇文章統統告訴你未曾知道的!》.健康時報.2017-04-18

[4]《治腫瘤,一半以上需放療!關於放療的這些事,頂尖腫瘤專家一一告訴你!》.健康時報. 2019-07-1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