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在养育孩子时感到心力交瘁,壓力山大,可能會覺得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實際上,這很可能是您的期望值設定不當所致。
比如,您可能經常拿其他孩子作為標杆,來衡量自家孩子的表現。
在我帶兒子去上體能課時,就目睹了這樣一幕:一位媽媽不斷用其他孩子的作品來批評自己的女兒,認為她畫得不如別人好。然而,她忽略了其他孩子比自家孩子年紀大、學得久的事實。這種比較不僅無助於激發孩子的潛力,反而可能傷害她的自尊心。
孩子們最害怕聽到的可能就是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的話了。
為何別人家的孩子能安靜地坐著看書,而你卻像猴子一樣跳來跳去?
為何別人家的孩子能積極回答問題,而你卻一聲不吭?
為何別人家的孩子能吃完兩碗飯,而你連半碗都吃不完?
許多父母將自家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無休止的比較,希望自家孩子能夠達到同樣的標準。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只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永遠不夠好,無法滿足父母的要求。
又或者您總覺得孩子可以做得更好,永不滿足。
例如,一個雲南男孩期中考試取得了630分(滿分700),這個成績已經非常優秀,但因為他沒有達到班級第一,被父母嚴厲批評並離家出走。
很多網友表示,如果他們的孩子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他們會非常高興,而這對孩子的過高期望只會讓他感到絕望。
還有的父母早早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的模樣,但這往往只是父母的一廂情願。
日本教育家大川繁子曾指出,試圖將孩子塑造成非其本性的模樣是育兒中的一大痛苦。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之處,強迫他們成為我們心目中的理想型只會引起他們的抵觸和反抗。
要緩解育兒焦慮,首先需要設定合理的期望。以下是兩個重要的認知方向:
瞭解孩子的個體差異是非常重要的。儘管孩子如白紙一般純潔,但他們的性格和能力各有不同。尊重並接納這些差異是建立健康親子關係的基礎。
同時,瞭解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同樣關鍵。明白孩子當前的成長任務和適當的教育方法,可以説明您更好地支持他們的成長,避免不必要的比較和焦慮。
保持開放和接納的心態,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節奏中綻放光采。這樣的態度不僅能減輕您的壓力,也能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加健康和支持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