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實驗川劇《新·霸王別姬》重慶首演,演後談環節上演了“唇槍舌劍”
更新于:2025-04-06 00:52:16

“我從1953年住在五一路開始看川劇,看完今天的這個戲,我的感受就8個字:川劇的希望在青年。”“整體感受有點拖拉,能不能精簡到40-45分鐘?”“小劇場戲劇舞台比較精簡,但道具太簡單,可以增加些吸引年輕觀眾眼球的東西,另外,霸王別姬雖然在講愛情,但是不是也可以加一些武戲?”……

4月5日下午,重慶川劇藝術中心大劇場,實驗川劇《新·霸王別姬》剛剛落幕,一場氣氛熱烈的演後談隨即上演。在聽取了編劇、導演的分享之後,多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爭相發言,從不同角度表達對這個作品的觀感和意見。現場“唇槍舌劍”的碰撞,對於專注戲劇報導多年的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而言也是少有的體驗。“實驗川劇本就是一種探索,有爭議才有進步。今天是《新·霸王別姬》的重慶首演,感謝家鄉觀眾的獻策建言。我們擇其善者而從之,精細打磨,帶來更好的作品。”該劇藝術總監、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對記者說。

5位演員5大行當,青春團隊演繹老戲新唱

虞美人,舞劍訣別;烏騅馬,哀鳴投江;楚霸王,自刎謝幕……《霸王別姬》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出幾乎所有觀眾都不陌生的名劇,問世以來,它不斷被其他劇種移植、改編,實驗川劇《新·霸王別姬》正是這個作品的老戲新唱,劇中除了刻畫有血有肉的霸王與虞姬,還加入了對同袍之情、主僕之義等的表現,豐富了感情層次,強化了舞臺張力。該劇去年在香港西九戲曲中心帶來全球首演,當地觀眾大呼驚豔。

▲演出劇照。記者 趙欣 攝

全球首演的成功讓《新·霸王別姬》的重慶首演備受期待。畢竟,絕大多數川劇觀眾對實驗川劇沒有概念,他們並不太清楚,川劇還能怎麼來“實驗”?對記者而言,除了從導演、編劇、演員到服化道、音樂等主創團隊的清一色年輕化之外,該劇的第一印象還在於角色設置的高度精簡:全劇僅5位演員,剛好對應川劇生旦凈末醜5大行當。“我們在悲壯情節中適當加入了醜角插科打諢的部分,以此強化川劇‘悲劇喜演’的審美特徵。”導演李金治表示,以川劇高腔為主體的音樂強化了劇中的川味元素,而以川劇高腔徒歌式的演唱來立體呈現英雄末路的西楚霸王則是一個立足於川劇本體的探索,此前在香港首演時,許多觀眾反饋,對此印象十分深刻。

劇中不少腦洞大開之處,比如,烏騅馬成了小生,忠心護主。對此,編劇袁國虎坦言,這個創意是他多年前創作評書時想到的,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烏骓馬人格,展開他與霸王的主僕情感敘事。穿插全劇的,還有子弟兵這個末角。袁國虎說,跟生旦凈醜相比,末容易讓一些觀眾感到陌生,其實宋元南戲中,末就代表了一個說書人的角色,除擔任報台,介紹劇情梗概和劇碼主題的開場外,還在戲中扮演社會地位低下的次要角色。“讓末角穿針引線,帶著觀眾在傳統和現代中穿梭,實現時空敘事的轉化,又為霸王別姬故事帶來一種現代審美。”

守正創新守正為本,創新也須立足川劇之根

“愛”與“礙”的生死別、個體人生的選擇等話題是這部實驗作品在戲劇藝術本身之外希望探討的主題,李金治表示,“表面看是講虞姬、項羽、烏騀馬等的情感糾葛、因愛而別,其實在一系列事件背後,觀眾會發現他們之所以要分別是因為心中有愛。劇中角色的一次次選擇折射著人性的弱點和迷失,也為悲劇平添了哲思。”

青春團隊的大胆實踐帶來層次豐富的理解和審美體驗。在沈鐵梅看來,這有助於川劇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多年來,正是在“雙創”視閾下,“三度梅”藝術家沈鐵梅率重慶市川劇院打造了《金子》《李亞仙》《江姐》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大戲,成為新時代的經典。“戲劇的未來在年輕人,小劇場演出深受年輕人喜歡,香港西九戲曲中心的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給了我靈感,於是有了實驗川劇《新·霸王別姬》。”她說。

▲演出結束,虞姬扮演者白孟迪被觀眾團團圍住合影簽名。記者 趙欣 攝

《新·霸王別姬》是市川劇院首次探索具有當代性意識的小劇場實驗演出,也是川渝兩地跨省協同,為川劇保護傳承立法落地之後,川劇第一次走出去的作品。沈鐵梅坦言,“小劇場實驗戲劇的形式對於川劇來說很新,我也意識到,僅僅有外在形式和實驗手段不足以支撐起小劇場的內涵。所謂戲劇的守正創新,守正才是根本,在創新過程中要把握好傳承和創新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把三百年川劇藝術發揚光大。所以,創新也必須立足於川劇的根,強調川劇本體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色。”

重慶首演後氣氛熱烈的演後談環節,一些戲迷對該劇表達了直言不諱的批評,更多年輕觀眾則熱情地給予了贊許和肯定,沈鐵梅認為,有爭議是好事,說明觀眾是懷著真誠的心在關心川劇藝術發展,她相信這部戲有潛力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樣本,“就現在來看,這部作品或許還難免稚嫩,但通過這樣一個學習和探索的過程,我相信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思考,我們也會虛心聽取觀眾的建議,大家一起努力,川劇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