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俁祺
導語:每年的財報都是新勢力的一道坎兒,市場都在搞理想主義,第二梯隊車企的利潤卻只能一次次撞上現實主義的高牆,虧損成了新勢力的集體困局。
「增收不增利」的常態
又是一年一度各家車企公佈財報的時候,新勢力第二梯隊的成績單卻出現了驚人的相似。
極氪營收759億元,同比增長47%,但凈虧損卻達到了驚人的57.9億元;
而蔚來也在營收同比增長18%達到657億元的同時,淨虧損擴大到了224億元。
雖然兩家車企的毛利率分別提升到了16.4%和9.9%,但卻依然沒法掩蓋“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現實。
就比如去年入手一台極氪007的落地價在28萬左右,廠家補貼就要將近3萬塊錢。
這種“賠本賺吆喝”在第二梯隊的品牌裡已經成為了常態,畢竟在價格戰的背景下,不降價就沒有銷量。
但結果就是,理想憑藉50萬的銷量能實現80億的凈利潤,而極氪和蔚來22萬輛的規模,就只能換來數十億的虧損。
另一方面,技術投入的滯後也是第二梯隊掙不到錢的原因之一。
極氪的研發投入達到了234.9億元,蔚來也有130億元的研發經費,但是這些資金轉化的技術成果,短時間之內卻沒法轉化成利潤。
就像一些行業分析師指出的:“當理想用增程式技術快速收割家庭用戶時,第二梯隊還在為架構通用性和技術前瞻性買單。”
理想主義背後的殘酷現實
就拿極氪和領克的整合來說,這就直接暴露出了理想主義的雙刃劍。
確實,SEA架構直接能支援20-80萬的全價格帶,千里浩瀚智駕方案也能同時賦能雙品牌,但是這種研發協同卻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成本下降。
而且還導致了領克銷售的油車佔比回升,同時極氪7X上市7個月之後銷量腰斬,這種技術共用讓本來就模糊的的品牌定位更亂了。
就比如,領克07 EM-P和極氪7X對於消費者來說,說白了就是一個混動一個純電,其他幾乎一模一樣,誰家會給一款車的兩個版本分成兩個品牌呢?
有其他媒體就分析指出,極氪耗費近百億收購虧損中的領克,導致自身現金儲備承壓,債務負擔加劇,美股股價在併購方案公佈后單日暴跌 24%,市值蒸發超百億。
更是有業內人士直接表示:“雙品牌定位模糊,極氪30萬元以上高端市場尚未站穩,領克20萬元區間又與極氪形成價格重疊,品牌互搏風險未消。”
再來看另一邊,蔚來的理想主義更多體現在了自研技術的實力方面,不過同時也更有“悲壯色彩”。
3167座換電站、自研5nm晶片、NIO Phone生態,這一系列成果構建起了行業最完整的技術壁壘。
但是從成本來看,每座換電站的年均運維成本要超百萬,而且現在比亞迪還推出了兆瓦閃充,讓“換電雞肋”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這種逐漸脫離行業發展趨勢的技術堆砌,正在逐漸反噬蔚來的利潤。
重資產陷阱的輪迴
目前來看,極氪整合領克和蔚來“聯姻”寧德時代,兩家看起來都在實行戰略協同,但實際上都陷入了傳統車企的重資產陷阱。
極氪50萬輛和蔚來44萬輛的目標,都是建立在新建工廠、擴建研發中心和鋪設海外渠道的基礎之上。
這種“造整車+造生態+造品牌”的全鏈條投入,和當年大眾、豐田的發展路徑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而且渠道擴張的重資產模式同樣加劇了盈利方面的危機。
極氪538家門店和蔚來181家蔚來中心,單店的年均運營成本都要超千萬。
對比理想“城市旗艦展廳+交付中心”的輕資產模式,第二梯隊的管道成本普遍要高出30%。
咱就是說,去蔚來中心喝咖啡確實高級,但同款車型比競品貴幾萬塊錢,依舊很難讓大部分消費者認同。
而且在現金流方面,第二梯隊也要更加重視起來了。
極氪的現金儲備有89億元,蔚來有419億元,當特斯拉通過軟體訂閱,比亞迪通過垂直整合來實現盈利的時候,第二梯隊還在為工廠折舊、研發攤銷、管道維護買單。
就有行業專家指出:“新勢力的優勢在於輕資產運營,當他們開始複製傳統車企的重資產模式,就已經輸掉了上半場。”
寫在最後
事實上新勢力第二梯隊的虧損不是終點,而是整個國內汽車行業大洗牌的開始。
當消費者逐漸回歸理性,那些既能堅持理想主義,又懂得商業規則的企業,才能跨越盈利的生死線。
畢竟車企的每一分虧損,都是消費者未來的購車成本。
*聲明:上述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與網上車市無關,如有來源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可通過郵箱與我們聯繫,郵箱位址:marong@che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