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新聞評論員 牛可心
據央視網報導,近日,多所學校“放春假”的新聞衝上熱搜,網友們紛紛表示“實名羨慕”。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學放春假或秋假。前不久,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再次提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引發社會關注。
從高校到中小學,從地方探索到國家政策宣導,春假制度在漸進式的實踐中,逐漸勾勒出教育改革的另一種可能。它不只是假期結構的調整,更是一場讓教育回歸生命本質的有益嘗試。
春天萬物生長,正是青少年走出教室、親近自然的最佳時節。春季氣候宜人,本就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期。相關部門調查發現,春季的充足睡眠有利於孩子骨骼生長,春假恰能給孩子喘息、成長之機,還能鼓勵他們走出校園、親近自然,豐富社會實踐體驗,助力全面發展。從提升旅遊體驗的視角出發,春假的設置也頗具現實意義。當下,學生假期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極易出現寒暑假扎堆旅遊的現象。各地高校、中小學靈活設置春秋假,不僅能破解假日經濟 “潮汐效應” 痛點,更能促進旅遊市場在不同時段均衡發展,助力各地提振消費。
春假引發的社會共鳴,也折射出公眾對教育生態優化的集體期待。國家發改委將春秋假寫入提振消費方案,看似跨界的政策聯動,實則暗含深層邏輯。當家庭春遊成為可能,代際陪伴獲得時間保障,教育改革的漣漪效應便開始顯現。杭州春假帶動的親子旅遊熱,印證了教育政策與社會經濟的良性互動。但這種協同效應不應止於經濟層面,當社交媒體上“別人的春假”成為熱議話題,當年輕父母在評論區寫下“真想帶孩子看看課本裡的春天”,這些聲音背後,是無數家庭對教育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深切渴望,也是全社會對“教育即生活”理念的集體認可。
當然,任何改革都需直面現實的溝坎。雙職工家庭的“看護焦慮”、家長對“耽誤學業”的擔憂,提示著政策落地需要更精細的設計。春假制度若要行穩致遠,需要的不僅是學校的勇氣,更是孩子父母所在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彈性休假制度的配合、社區託管服務的托底、社會觀念的重塑。這些挑戰恰如一面鏡子,照見了教育改革的多維度,也反映出全社會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當春假制度在爭議中前行,它傳遞的不僅是多放幾天假的善意,更是一種對教育本質的思考。從“農忙假”到“春秋假”,歷史完成了一次意味深長的迴圈。當教育者開始用草木生長的眼光看待育人事業,當政策制定者願意在制度中留存春天的溫度,這場與時節同頻的變革,終將在時間中沉澱出超越假期的價值。畢竟,教育最美的樣子,或許就是讓一樹一樹的花開,都有屬於自己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