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現場,由滄州市農林科學院與企業聯合研製的鋪管機正在鋪管作業。 燕趙農村報記者 郭慶峰攝
3月9日,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羊三木回族鄉辛庄村北的林江農場,一幅春耕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一輛輛拖拉機帶動鋪管機在田間穿梭,將一根根滲水管鋪設於鹽鹼地之下,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別小瞧這些滲水管,它們既能排鹽,又能灌溉。”說話的是滄州銀龍塑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生振銳。他介紹,目前他們公司承擔了“渤海新區黃驊市2024年度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專案”,項目面積512畝。“我們主要是對鹽鹼地進行治理,通過壓鹽、洗鹽,把鹽鹼地中的鹽分排出去。”
項目區位於林江農場內。這片土地的名字,當地人稱作“小葦窪”。“由於土地鹽鹼,我們‘掏窩種’。”說話的是林江農場負責人田炳正。他介紹,所謂的“掏窩種”就是由於土地鹽鹼,只能挑選“這一疙瘩,那一塊兒”種植農作物,前些年通過土地整理,地力得到了相應提升,但鹽鹼還是主要問題。
“改良鹽鹼地就是把土壤中的鹽分排出去。”說話間,生振銳拿起一根滲水管說,“滲水管鋪設在地表以下40釐米,每根滲水管間隔90釐米,這樣的深度和間隔,既利於排鹽又利於耕作;鹽鹼地通過澆灌淡水或者降雨,實現對土壤的壓鹽和洗鹽,最終淋出的鹽水進入滲水管,排入溝渠。”
那麼,壓鹽和洗鹽后的鹽水如何進入滲水管?記者注意到,這根滲水管是一根螺紋管,螺紋管的凹槽中布滿了針孔,螺紋管的外面用透水濾層包裹。“壓鹽、洗鹽后的鹽水滲入管道,排入溝渠,達到降鹽、排鹽、平衡酸鹼的目的。”生振銳介紹,這套系統的研發,滄州市農林科學院、河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生物發育研究所農業資源中心給予了技術支撐,技術名稱為“地下智慧滲灌排水高效鹽鹼地治理技術”,其中“滲水管及其製備方法”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滄州市農科院研究員徐玉鵬作為該科研項目的成員,對這套系統最為瞭解。他介紹,這套系統研發成功后,2022年在黃驊市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鹽鹼地做實驗,通過實驗讓寸草不生的重度鹽鹼地長出旱鹼麥,成為鹽鹼地治理“黑科技”,最終承擔了渤海新區黃驊市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專案。
“說得通俗一點,這套系統就是通過壓鹽、洗鹽的方法,把土壤表層中的鹽分排出去,改良后土壤含鹽量0.3%以下,pH值7.5以下,起到改良鹽鹼地的效果。”徐玉鵬說,“由於滲水管網鋪設在地下40釐米,待鹽鹼地改良成功后,還能應用於灌溉場景,通過滲水管向外滲水的方式直接作用於農作物根部,如果灌溉時加入水溶肥,還能實現水肥一體化,避免過度施肥造成土壤板結。”
對於徐玉鵬的這些觀點,田炳正很認可,這位畢業於河北農大、幹了半輩子農業的“老農人”與記者邀約:“到六七月份雨季再來看,專案區溝渠都修好,電力設施都配套,那時不用澆灌淡水,自然降雨就可以,土壤中的鹽分都會順著這些滲水管排出去,一年莊稼就見效。”(燕趙農村報記者 郭慶峰)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