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前央視知名主持人敬一丹
來河北邯鄲“打卡”啦!
響堂石窟寺、太行紅河谷
水韻古磁州、廣府太極城
古趙回車巷
……
讓我們跟著敬一丹
一起來看看
這座歷經三千多年的歲月更迭
從未改過名字
古老又嶄新的城市吧
在這裡
歷經千年風霜的石窟
風格各異的古寺
拔地而起的古塔
遙相呼應,一顯一隱
構成別具一格的秘境
北響堂石窟佛教造像。新華社發
響堂山石窟
位於邯鄲峰峰礦區
始鑿於東魏北齊時期
距今約1500年,現存22個洞窟
大小造像4300余尊
包含大量建築、雕刻、繪畫和書法藝術
學術界認為
響堂山的雕塑藝術
代表了東魏、北齊時期
石窟寺藝術的最高水準
將其稱為“北齊造像模式”
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
並稱“三大皇家石窟寺”
響堂山莊一處莊院。河北日報記者梁韶輝攝
在峰峰礦區
精彩不止石窟寺
參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景區
看令人震撼的15.6公里“地下長城”
打卡峰峰博物館
讓風景在路上
讓文化留心中
如果你有時間
不妨站在涉縣東山攬勝閣旁
俯視流淌千年的清漳河
129師司令部舊址廣場。(河北日報資料片)
崢嶸歲月
為涉縣注入了奔湧的紅色激情
紅色,是這裡的底色
司令部舊址、將軍嶺、
陳列館、赤水灣
……
抗戰期間
劉伯承、鄧小平
率領129師進駐涉縣
一待就是6年
129師司令部舊址院內
劉伯承和鄧小平親手栽植的
丁香和紫荊樹
歷經風雨仍舊鬱鬱蔥蔥
劉伯承、徐向前等將帥的靈骨
在將軍嶺上靜靜安放
古松茂密,環境清幽
極目遠眺
這片曾經烽火蔽日的土地
早已盛世安寧
第六屆省旅發大會磁縣觀摩點——磁州水墨園。董源攝
水韻古磁州
北地“俏江南”
行駛在磁縣境內
鬱鬱蔥蔥的行道樹
綠蓋亭亭的荷塘
點綴在滏陽河畔的綠樹村莊
讓人不能不驚訝於
這個曾經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大縣
所經歷的生態蛻變
開河碼頭依滏陽河而建
是邯鄲第一個以漕運文化為載體的
水文化風景區
沉船遺址博物館
跨度50米的單孔仿古橋
……
如果你對漕運感興趣
這裡將是你的不二之選
走過漕河,走進南北朝、
磁縣是東魏、北齊時期
帝王將相、王公貴族的皇陵區
墓葬多達134座
燦爛的北朝文化也讓這裏成為
人們撫今追昔的熱土
走進北朝考古博物館
鎮館之寶陶俑駱駝
造型精巧傳神
彷彿帶來了1500多年前
絲路上的悠悠駝鈴聲響
北朝博物館。河北日報記者梁韶輝攝
磁州水墨園、溢泉湖環湖綠廊
方特國色春秋主題樂園、
冰雪水世界、直南黨史館
……
從美如畫卷的自然之貌
到歷史底蘊豐厚的人文之美
磁縣能帶給你的
永遠不止這些
森林覆蓋率
從21%提高到50%
“工業鏽帶”變身“風景秀帶”
來到復興區感受一座城市的生態“蝶變”
沁河郊野公園。新華社發
從16公里長的沁河郊野公園出發
碧波疊秋、河塘漁樂
坐石臨流、湖影泛舟
九曲沁河
三十里風景畫廊映古城
復興園博園標誌性建築,山水邯鄲主場館。董源攝
向東來到邯鄲園博園景區
登上清渠如許山頂環廊觀景台
腳下梯田、花海、碧水
一覽無餘
復興·1957藝術街。河北日報記者梁韶輝攝
1955年建造的邯鄲市特鋼廠
如今化身復興·1957藝術街區
新銳潮流、前衛藝術
與曾經的工業記憶
來了一場穿越時空的碰撞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秀美的北方水鄉風光
源遠流長的太極文化
“古城、水城、太極城”
廣府古城,獨一無二
航拍廣府古城。 董源攝
沿著斑駁的馬道
登上廣府古城的南城門
城內青磚黛瓦
傳統院落和小巧民居星羅棋布
廟閣、古樹點綴其間
城外碧波微瀾
葦蕩荷淀間生其上
時而有白鷺、灰鶴掠過水面
水城一體的廣府古城景觀。(河北日報資料片)
航拍永年窪澱。 董源攝
“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
清朝鹹豐年間
武禹襄在廣府創立了
“別是一家”的武氏太極拳
如今
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的武家大院
佈局規整、氣勢巨集大
成為古城內不能錯過的打卡地
“將相和”的故事
想必大家都聽過
可你知道這個著名的歷史故事
發生在哪裡嗎
沒錯,就在回車巷
回車巷文化廣場
邯鄲老城區
屬戰國時的大北城
城中有一條狹窄而古老的街道
叫作城中街
在街道的南部
有一個叫回車巷的地方
相傳是戰國時趙國上卿藺相如
為大將廉頗回車讓路之處
故名“回車巷”
走近巷口
牆壁上鑲嵌的
“藺相如回車巷”石刻大字
赫然在目
仿佛一瞬間
就將我們帶回兩千多年前
……
邯鄲市叢台區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人流如織。圖自新華社
其實
古趙都邯鄲大北城的多數遺跡
早已掩埋在深深的地下了
現在的回車巷舊址
是明代萬曆十二年
邯鄲知縣蕭察
根據百姓傳聞設立的
每每流連在回車巷
仍舊可以從這些老的和新的故事中
感受到古時和今日的邯鄲人
所傳承下來的雍容與大度
圖自叢台文廣旅局
邯鄲很老,邯鄲很新
三千年燦爛文化
八百里秀美山川
一切都已就緒
邯鄲已經等你三千年了
(河北新聞網微信綜合邯鄲文旅、此前報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