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突破,智慧建造跑出“加速度”
——解碼未來之城(五)
近日,在“雄安之翼”施工現場的智匯實驗室內,工作人員對智慧安裝機器人進行調試。河北日報記者 劉光昱攝
3月17日,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一台巨型3D印表機正在“列印”著一座大劇院。近4000個單元塊通過毫米級精度列印后,由機器人完成空間定位安裝。“雄安之翼”項目作為國內最大規模的3D列印應用工程,即將成為雄安藝術新地標。而這一創新實踐,正是雄安新區以智慧建造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自入選全國首批智慧建造試點城市以來,雄安新區以數位孿生城市為基底,按照“智慧、綠色、創新”要求,以智慧建造多場景應用為抓手,大力推廣數字設計、BIM(建築資訊模型)施工協同、建築機器人應用、裝配式管廊等,通過政策創新、技術突破與場景拓展,逐步推進傳統建築行業轉型升級。
“電腦程式精準控制列印,智慧安裝機器人可自動識別複雜空間位置,配合全域感知系統,將安裝誤差控制在正負兩毫米以內。”中電建河北雄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產品與設計部負責人張細荒介紹,目前“雄安之翼”專案塔樓鋼結構主體已完成,需要進行3D列印的建築構件已啟動數百平方米的局部試生產。
示範工程的突破性實踐凸顯著雄安的創新特質。在啟動區核心位置,總建築面積約106萬平方米的雄安城際站及國貿中心項目現場,BIM技術正與智慧工地系統深度融合,一個“數位孿生”工地也正在同步搭建。
3月11日,中國五冶集團有限公司第四工程分公司副總工程師吳朝忠像往常一樣在電腦上打開雄安國貿中心BIM專案管理平臺,人員出勤、施工進度、物料管理等資訊全部映入眼簾。
“以前,從二維圖紙到具體施工,設計與施工人員需在大腦中進行想像轉換。現在通過BIM類比施工動畫演示,一些複雜施工工藝一目了然。”吳朝忠介紹,通過數位化設計和施工管理的優化,智慧建造可大大提高專案推進過程中設計、建設等環節的效率和品質,並且全面增強施工安全性。
智慧建造不斷湧現,政策創新也為其提供持續動能。《雄安新區智慧建造試點城市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相繼出臺,將智慧建造、裝配式建築等納入重點支援範圍。同時,新區成立智慧建造專家委員會,128名專家納入專家庫,採用結對子的方式對試點項目進行指導。
截至目前,新區已培育37個智慧建造示範工程專案、50個智慧工地專案,其中13個智慧建造重點工程和21個星級智慧工地通過專家評審認定,形成可複製推廣的“雄安經驗”。
“新區未來將加強產業扶持力度,打造機器人、供應鏈、施工三類企業集群,形成智慧建造產業發展支柱。”雄安新區建設和交通管理局城鄉發展處負責人朱浩介紹。與此同時,新區還通過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促進智慧建造新型人才培養。
從“一張白紙”到“未來之城”,雄安新區用近8年時間逐漸完成智慧建造的體系化構建。在這座年輕的城市,“妙不可言”的智慧建造場景畫卷正在徐徐展現。(河北日報記者 李暢)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