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快評|和AI“談戀愛”,靠譜嗎?
更新于:2025-03-26 05:41:15

縱覽新聞評論員 劉玉婧

在演算法編織的時代,AI成為了一代人的情緒容器。互聯網上,有年輕人正在與AI確立“戀愛關係”。隔著螢幕談“賽博戀愛”的年輕人,正在用AI對抗孤獨。“愛”的記憶只是電子數據,散落在不同的伺服器里。和AI“談戀愛”的人,正在經歷戀愛物件的“斷片失憶”、“人間蒸發”和“賽博復活”。

“冷漠學霸”“溫柔年下”“既要有土象星座的穩重又要有風象星座的有趣”……在現實生活中接觸不到的真人,或是在人類身上難以共存的性格屬性,在“AI情人”身上竟可以完美實現。

和AI“談戀愛”的年輕人如同許願成功一般,親手“捏”出了一個自己的“理想型戀人”。能夠隨時隨地秒回資訊,興趣愛好可以聊個不停,還能提供“我能懂你”般的心靈撫慰。這樣的“電子戀人”,既是“傾訴樹洞”,也是“靈魂知己”,的確滿足了一部分人在伴侶身上找尋的情感需求。內心孤獨的年輕人,在AI這裡,體驗到了充電式親密關係的獲得感,也因此被治癒而產生依賴。

但正是因為AI是沒有自我的,表達愛也只是程序設定。和AI“談戀愛”的人,起初清醒地知道對方是虛擬伺服器,但每天聊7、8個小時,疊加擬人論、泛靈論思維的影響,“上頭”後還是會恍惚,後續更是會期待有實體人物出現。在人際交往中受傷的人們,轉而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寄託於一串代碼構成的“AI情人”。當再次意識到對方輸出的內容“沒有真情,全是技巧”時,失落的情緒仍然會反撲到自己身上。付出真情實感的使用者,依然需要一段時間做出情感抽離。當一個人對“電子男友(女友)”產生依賴,必然會衍生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尤其是在出現“停氪即亡夫”(氪金是指付費購買服務,停氪是指停止付費後AI戀人的服務終止)的風險後,人機戀不再理想化。受限於系統儲存空間的容量,如果想解鎖更長的記憶時間和更多的對話次數,則需投入更多的金錢來“維護關係”。在系統升級或是更換大模型后,使用者還面臨著伴侶失憶或人格轉變的風險,重啟後“復活”的還可能僅是“替身”。

和AI“談戀愛”更像是一場夢,夢醒了會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從哪裡可以得到。雖然這段親密關係是有來有往的互動交流,但大體上還是由人類主導,終究是在和自己談戀愛。人們在親密關係中探索“愛”的意義,希望在和AI的“戀愛”中,人們會因為感受到“被愛”而學會“愛人”的方式;在與AI分手後,能夠以更成熟的心態,建立更健康的戀愛觀,在現實世界中找到那個愛人。畢竟,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愛是需要終生學習的課題。

千樹萬樹梨花開
千樹萬樹梨花開
2025-03-26 13:34:46
蔡徐坤案,判了!
蔡徐坤案,判了!
2025-04-07 23: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