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救32個喽囉,魯智深三次下山與官府談判:兄弟必須全放回
更新于:2025-03-26 05:10:00

梁山一百單八將,最情深義重的小團隊,應該就是以魯智深為首的二龍山七頭領,尤其是魯智深竹松二人,更是一見如故終生不離,一人有難,另一人必然捨命相助。

東昌府之戰,魯智深被没羽箭张清偷袭打倒,“竹松急挺兩口戒刀,死去救回魯智深”;烏龍嶺之戰,武松被包道乙飛劍砍中左臂暈倒,“卻得魯智深一條禪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時,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將斷,卻奪得他那口混元劍。”

兩人最後都“留”在了六和寺,不管魯智深是真坐化還是借“火遁”隱姓埋名,這哥倆至死都沒有分開,反觀九紋龍史進,就沒那麼幸運了:“(龐萬春)颼的一箭,正中史進,攧下馬去,五將一齊急急向前,救得上馬便回。又見山頂上一聲鑼響,左右兩邊松樹林裡,一齊放箭,五員將顧不得史進,各自逃命而走。”

如果史進身邊的不是石秀、陳達、楊春、李忠、薛永而是魯智深、武松,結果可能就大不相同了——這兩位好漢絕不會被箭雨嚇得驚慌失措連兄弟都不顧了,大家沉著應戰,也未必都會陣亡。

通行版的《水滸傳》中魯智深武松不離不棄,在據說是施耐庵原著的《古本水滸傳》中,武松沒有斷臂,魯智深也沒有坐化,而是在宋江 動受 招安念頭之前就離開梁山去了五臺山,等待招安的只有一百零五條好漢,公孫勝也回二仙山了。

《古本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既沒有真正受招安,當然也一個都沒死,他們在後五十回(前七十回與通行版基本一致)繼續行俠仗義懲凶除惡,惡人高俅和高衙內,則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高衙內被魯智深武松等人取了首級送給林沖,“殿帥府掌兵太尉高俅,被李綱奏了一本,下旨罷官。”

在獲取高衙內首級過程中,鲁智深、武松、史進、燕青、朱仝、雷橫、朱武等人的表現都可圈可點,行事風格和語言特色也跟前七十回一脈相承並妙趣橫生,可比通行版的后五十回精彩多了。

在《古本水滸傳》中,高衙內並沒有被魯智深的潑皮兄弟張三李四沒收作案工具(通行版也沒有,那是電視劇演的),而是繼續沾花惹草,最後耗盡彈藥病入膏肓。

高衙內在沂州府治病的消息被魯智深獲得,燕青、史進、朱仝、雷橫等人扮成“神醫隨從”混入沂州府 ,看到了“僵臥在床。枯瘠如蠟,氣息奄奄”的高衙內,燕青當然不會讓那廝死得安逸,就趁著還沒斷氣,“只一刀,割下頭來,翻身奔出上房,只見朱仝挾著一人,卻是太守。”

沂州府太守就是高俅的堂弟高侗,也是高衙內的堂兄(高俅新發跡,不曾有親兒,因此過房這高阿叔高三郎兒子在房內為子,本是叔伯弟兄,卻與他做乾兒子,因此高太尉愛惜他),兩人在沂州府是稱兄弟還是叔侄,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遇到梁山好漢,卻只能一個腦袋搬家,一個被綁了肉票。

燕青等四人潛入沂州府,是有三十二個喽啰在城內準備接應的,結果四位好漢有肉票在手,殺了出去,那三十二個兄弟就沒那麼輕鬆了:“那三十二個喽囉,忽聞內衙有變,三十二人便各取器械,呼噪接應。正待殺入州衙,本州軍兵早已趕至,三十二人怎生敵得,當場全數被捕,不曾走得一個。”

三十二個小弟盡數被捕,四位好漢衝出城門,正好魯智深武松帶領大隊人馬殺到,原大名府兵馬都監、現沂州府統製聞達和兵馬都監韋豹也追到了城外。

大刀聞達名不虛傳,以一敵二打得燕青、史進“氣力已乏,走既不能,戰又難敵”,朱仝雷橫雙戰韋豹也不能取勝,魯智深武松加入戰局,聞達和韋豹就只能跑路了。

打跑了聞達韋豹,讓前來打探消息的神行太保戴宗火速把高衙內的首級送回梁山給林沖“治病”,魯智深卻不肯撤兵——他還有三十二個兄弟陷在城裡呢。

武松一向殺伐果斷,但卻忍住沒對高侗動刀:“不為這三十二人時,這賊驢太守的腦袋,一百個也都砍去。”

魯智深決定隻身前往與沂州守敵談判,回來告訴大家:“來的是兵馬都監韋豹,他說三十二人並沒殺害,要將他們換取賊驢太守。灑家想,好容易拿他到手,若輕輕放回,委實有些不願,但又捨不得三十二人,好生難決。”

魯智深是此行梁山軍主事人,當然要徵求大家意見,武松的回答斬釘截鐵:“去了一人換回三十二條性命,自亦值得。”

為了救回那三十二個兄弟,魯智深再次單人獨騎與韋豹談判,表示自己可以放回高侗,但被捕的梁山兄弟必須毫髮無損地放回,還要加上一萬兩白銀的補償。

韋豹回城與聞達和高侗家屬商議後,再次約見魯智深,魯智深第三次下山(當時梁山好漢暫時駐紮在朱笏山)與韋豹議定交換人質的時間地點。

魯智深三次“單刀赴會”,全然不怕官府埋伏,這份情誼,武松史進燕青等人自然看在眼裡暖在心頭:魯大哥原本不善言辭,這次為了救回三十二個兄弟,三次下山談判,真難為他了!

交換的時候,還是魯智深獨自上前,其他兄弟遠遠地掠陣,難為這位大胖和尚,這時候也變成了談判專家:“你只一個(高侗),俺們共有三十二人,理應先行放回。”

不管魯智深說得有沒有道理,大刀聞達也只能從命——在他看來,一個高太守自然比三十二個喽囉值錢,而在魯智深武松看來,高侗一百顆驢頭,也不及三十二個兄弟重要。

《古本水滸傳》比通行版精彩得多,就連“換俘”時,眾好漢在義薄雲天之中,也表現得極為豁達幽默,他們迎回了三十二個兄弟,放了變成“一隻耳”的高侗收了一萬兩銀子,卻不肯交還高衙內的人頭——史進答應放人,卻沒說全須全尾送回,就割了一隻耳朵“留念”,並表示談判時韋豹只說了用三十二個喽囉和一萬兩白銀換回高侗,並沒提到高衙內的腦袋:“你們沒曾說起,這個不算。”

武松也很難得地跟聞達開了一個玩笑:“這廝的腦袋,早拿回梁山泊去,送給我們林教頭當夜壺用了,便有金銀十萬,休想換取。”

聞達打不過武松(此前單挑時被武松砍斷馬腳,差點丟了腦袋),談判說不過直來直去的魯智深和“胡攪蠻纏”的史進,只好翻著白眼領著只剩一隻耳朵的高侗悻悻而去。

魯智深武松救回了三十二個兄弟,歡歡喜喜地發起了愁——這一萬兩“贖金”該怎麼處理。武松最後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如今索得這賊太守一萬金銀,俺思拿回山寨,未必多大稀罕,便送與林教頭,他也不到得會受領;不如拿來散給窮民,替林教頭病中造福。”

魯智深一錘定音:“恁地,休多說廢話,只今便行。”

筆者一直認為,不管《古本水滸傳》是不是施耐庵原著,但那裡面的梁山好漢才是真好漢,尤其是魯智深武鬆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兄弟,那才是英雄本色,而通行本的后五十回讓梁山好漢在招安后都變成了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朝廷鷹犬,這豈不是前言不搭後語?讀者諸君將這兩個版本比較來看,會認為哪個版本的魯智深武松更真實也更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