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最大的幸福,是童年被允許做這4件事
更新于:2025-03-26 07:56:06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童年只有一次,孩子的人生也無法逆轉。在童年這趟沒有回頭的旅程中,一個孩子最大的幸福,也許就是能夠被允許做這幾件事……

01

被允許,胡思亂想

每個孩子都天生具有想像力,也會很享受自己的想像。只是有時因為大人的干預,折斷了自己想像的翅膀。

那個站在陽光下抬頭仰望的孩子看似無所事事,卻可能在思考宇宙運行的奧秘;那個趴在桌邊瞎玩瞎畫的孩子看似漫無目的,但或許在構建自己獨特的世界……

在自己生活裡天馬行空幻想的孩子,他們擁有永無休止的好奇心,這將是他們未來探索世界的動力,將產生無窮的創造力。而這種力量,必須在幼兒期萌發、茁壯,否則就容易萎縮。

教育,並不只有規範和監督;教育,有時候需要“放縱”;允許孩子胡思亂想,也是一種看似消極,卻實則積極的教育。

02

給自由,撒歡奔跑

為了孩子未來有一個好的發展,很多父母早早為孩子設計人生賽道,在孩子還踉踉蹌蹌的年紀裡,助力他們向前奔跑。

那些在童年不曾釋放玩耍天性的孩子,終究會因為生命時光的這段缺憾,無法瀟灑縱橫人生未來。

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經過大量研究發現:兒童時代不曾無拘無束玩耍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不快樂,相對難以適應新環境。

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童年被允許玩著長大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擁有幸福感的孩子。

因為,正是那隨心所欲地玩耍,滋養了孩子的生命力,説明孩子用健康的身心應對未來錯綜複雜的人生。

03

受重視,解惑每一個問號

網路上經常看到父母們吐槽:家有好奇娃,該如何應付?

其中一條評論卻特別觸心: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能被認真回答,何嘗不是一種童年的幸福?

是啊,追溯童年,年幼的我們何嘗不也是這樣“糾纏”著我們的父母,希望從他們口中探尋這個五彩的世界。

每一次,當我們能夠從父母的口中或真或假得到一個答案,那是一種被滿足的幸福感。

積極回答問題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受到:原來提問是一件好事。由此不斷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知識面不斷豐富。

相反,如果父母消極回答、拒絕回答,甚至斥責孩子,那麼無形之中就會讓孩子覺得:提問是會麻煩別人的。

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被壓抑,面對任何事情,他們漠不關心,對於不明白的事情,孩子也漸漸不再想提問。

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需要被認真對待,即便很多問題本身就沒有答案,父母至少給孩子一個感受回應也很好,那些“活著可以與新鮮事物相遇”的開心生活,幫助他們走上積極向上的人生道路。

04

予溫暖,永遠有人陪著說話

有一種孤單,不是沒有人陪,而是沒有人陪著說話。

陪孩子說話,不是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也不是詢問孩子作業是否寫完。

陪孩子說話,需要父母走進孩子心靈,用富含感情的聲音與孩子實現心靈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