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著電動化與智慧化的雙重衝擊。過去的2月份,小鵬汽車以單月30,453輛的交付量蟬聯新勢力銷冠,理想、零跑緊隨其後,月銷均突破2.5萬輛。然而,在這片“紅海”中,背靠上汽集團的智己汽車卻顯得格外落寞。
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智己汽車2月銷量僅為2,762輛,與頭部新勢力的差距已拉大至十倍以上。這讓我們不禁好奇,曾經對標特斯拉的“國家隊新秀”,如今為何深陷銷量泥潭?
成立五年,愈加迷茫
2020年,智己汽車以“上汽集團、阿裡巴巴、張江高科”三方聯手的豪華股東陣容高調登場,目標直指特斯拉。
2023年,隨著中大型SUV智己LS6的推出,其銷量一度迎來爆發,全年累計銷售38,253輛,同比增幅高達665%。彼時的智己汽車意氣風發,從而喊出“2024年衝擊12萬輛”的豪言,然而現實卻潑下冷水。2024年全年銷量僅6.55萬輛,目標完成率不足55%。進入2025年,頹勢加劇,1月銷量3,017輛,2月進一步跌至2,762輛,主力車型LS6的月銷也從巔峰期的近萬輛縮水至1,491輛。
成立五年,本應是新勢力品牌的“收穫季”,但智己汽車的成長軌跡卻更像一條高開低走的拋物線。
智己汽車為何被消費者拋棄?
作為上汽集團的“一號工程”,智己汽車市場表現長期不溫不火,一直無法躋身主流品牌,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分別是行銷、質量和價值體系。
行銷:從“出圈”到“出格”
作為品牌形象的塑造者,智己汽車的行銷策略屢屢引發爭議。聯席CEO劉濤的多次“出格”言行,成為輿論焦點。2022年,他在直播中駕駛智己L7實線變道、超速行駛,被網友戲稱為“違章教科書”;同年,他公開宣稱“花40萬買燃油車的使用者很悲慘”,直接得罪傳統燃油車消費者。更令人咋舌的是,這位老哥直接在發佈會上貶低友商產品,稱“理想L9像老款GL8”“智己L7全面勝過蔚來ET7”,這種“踩一捧一”的激進言論,讓人心理不適。2024年全新LS6上市發佈會上,劉濤上演的“漂移秀”慘遭群嘲....劉濤的種種騷操作不僅未能提升品牌形象,反而引發使用者反感。
此外,智己汽車在社交媒體上過度聚焦高管個人IP,比如CMO李微萌強制要求門店轉發其視頻號,但卻忽視了用戶真實需求。相比之下,小米汽車憑藉精準的“科技普惠”敘事,僅憑一款車型便撼動市場格局。智己的行銷,顯然在“自嗨”與“用戶共鳴”之間迷失了方向。
品質:從“技術旗艦”到“投訴常客”
智己汽車曾以靈蜥數位底盤、全系雷射雷達等技術標籤自詡智慧化先鋒,但產品質量問題頻發,讓用戶逐漸失去信心。在某第三方投訴平臺,智己L7的動力丟失、補盲影像卡頓等問題被反覆提及。一位車主表示,車輛在高速行駛中突發動力中斷,售後三次維修仍未解決;另一車主則抱怨車輛補盲影像卡頓如同PPT播放,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更致命的是去年的LS7安全氣囊事件,山東臨沂一位車主在碰撞事故中發現,主副氣囊、側氣簾均未彈出,導致其頭部受傷。儘管中車檢專家認定撞擊條件符合觸發標準,但廠商以“感測器信號異常”為由推諉,甚至被曝出威脅車主刪帖。此類事件不僅暴露品控漏洞,更反映出智己汽車售後服務的冷漠!
價值:從“高端定位”到“價格跳水”
個人看來,智己汽車的價值體系堪稱一場自我顛覆大秀。2023年,L7上市后轉銷商降價7萬傾銷,23款LS7直降10萬清倉,全新LS6剛上市終端便降價。這種“以價換量”的短視策略,直接導致品牌價值崩塌。一位2021年購入L7的天使輪車主痛心表示:“40萬買的車,二手殘值只剩20萬,比燃油車貶值更快。” 官方這一做法嚴重影響了智己的二手車行情,買車一年不到,二手車5折已成為常態。
與此同時,頻繁降價引發的“背刺”效應亦徹底擊穿使用者信任。2021年,首批預訂的天使輪車主因品質、降價和區別對待等問題聯名向智己汽車發出公開-信,他們原本對智己汽車抱有很高的期望,卻只是收穫了冷淡。更諷刺的是,智己官方以“國企體制”為由拒絕了車主訴求,突出一個一毛不拔,這進一步激化矛盾。
當品牌無法為使用者提供穩定的價值預期,市場反饋只能是“用腳投票”。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智己汽車的困境,是戰略短視、管理混亂與用戶脫節的綜合結果。儘管該品牌在2024年底完成了94億元B輪融資,但銷量持續低迷使其難以擺脫“輸血依賴”。面對上汽集團新寵尚界的潛在威脅,智己若不能快速修復品牌信任、夯實產品品質,恐將步飛凡汽車後塵,成為被放棄的試驗品。2025年,智己需要一場徹底的自我革命,從高管自嗨轉向以使用者為中心,從技術秀場回歸體驗本質。正如一位老車主所言:“品牌若只顧‘畫餅’,終將無人買單。
*聲明:上述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與網上車市無關,如有來源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可通過郵箱與我們聯繫,郵箱位址:marong@che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