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中,天地會是鄭成功創立的,這說法基本可以先放一邊。清史資料中說:天地會是一僧人創立,提喜和尚。還有說:是萬五道宗,也就是達宗和尚創立的。如果,天地會創立於康熙年間,那麼,提喜和尚只能說是傳人,將天地會進一步發揚光大。
高隱寺陸續發現瓷質和木質的十八手觀音佛像,每隻手都持有法器,有專家解讀:這就是“反清復明”的象徵,如左邊的第一隻手手持月亮,右邊的第一隻手手持太陽,就是“明”字。萬五道宗本人相當鍾情十八手觀音,他創建的寺廟都是以十八手觀音為主祀之神的。
所以,是否可以就此定論:天地會就是萬五道宗創立,位址就在高隱寺?
當然,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我們再來看看其它佐證。
和平縣大溪鎮有一個“莊上土樓”,是葉氏後人的聚居地,但葉家人一直稱其為“莊上城”。《漳州傳統古村落》有一篇《大溪鎮莊上村》,其中有一段文字“族譜記載築樓者名為葉沖漢”。該樓於順治十一年(西元1654年)開始修建,書中說葉沖漢後來加入了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有人就此考證,這個土樓不簡單,沒準就是當時天地會的城堡。
話說,當年林爽文起義被鎮壓后,供詞中開始出現“天地會”一詞,這給朝廷的印象就是,這一組織就是“反清復明”的。事實上,它最初創立時,應該就是一個底層老百姓之間的互助社團。然而,清廷禁止結社(為了禁錮百姓的思想),對任何結社團體都是毫不留情的鎮壓,之後,天地會並沒有在清廷的鎮壓中消失,反而茁壯成長,並且,有了主動的“反清”意識。天地會主動提出“反清復明”口號,是在嘉慶年間,這應該也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推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