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中寨小學,蘭州大學畢業生高星雨與當地小學生進行課間遊戲。受訪者供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北緣,塔里木河蜿蜒而過,那裡有一望無際的沙漠,也有成片的胡楊林。2017年,從小在平原長大的於洋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以下簡稱“西部計劃”),來到這裡並在新疆紮下根,如今已堅守了8年。
後來,於洋的故事成了母校河北科技大學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上的案例,激勵了多位年輕人投身祖國的西部建設。
在距離尉犁縣1000多公里的喀什地區莎車縣,另一位志願者閆寧波也以他的熱血尋找青春的另一種可能。作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生,在莎車縣人民檢察院政治部服務的兩年間,閆寧波做過科普宣講員,還幫村民一起嫁接葡萄、摘棉花。
閆寧波說,自己的選擇始於大學期間“大思政課”里一位走出大涼山又回歸故土的彝族小夥蘇正民。
近日,2025年西部計劃報名通道開啟,計劃招募5萬名大學生志願者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隨著報名熱潮的湧起,於洋和閆寧波的微信好友請求多了起來。面對平均年齡比自己小近10歲的年輕人,於洋總是會耐心地告訴他們:“這裡沒有北上廣的繁華,只有無盡的風沙和日曬,但來到這兒一定是青春最厚重、最有意義的選擇。”
他也變成了那個站在臺上分享故事的人
蘇正民曾因6000字論文致謝而全網刷屏,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選為朋輩榜樣,他的故事在校園裡流傳,並成為思政課堂上的案例。
2024年11月25日,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中寨小學學生在志願者指導下進行“類比極光”實驗。受訪者供圖
2022年夏天,閆寧波跟著蘇正民“鑽”進大涼山,見到了剛搭建起來不久的阿依公益書屋。通往書屋的路並不好走,一路泥濘,蘇正民卻說,“其實走出大山,是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閆寧波感受到了一股90後的衝勁。
2023年7月,閆寧波在西部計劃報名錶上寫下了“新疆喀什”。有人曾勸他,“去個條件好的地方”。閆寧波回答,“我就是想去最遠最累最苦的地方試試”。
自2003年西部計劃實施以來,已有超過50萬名高校畢業生開展服務。他們主要是應屆本科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志願者服務期為1至3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團委書記黃小妹見證著不少年輕志願者的成長與蛻變,她覺得,西部地區需要滿眼星辰、無畏向前的青春熱情,也急需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的人才。“深入基層往往是學生第一次真切感受國家發展的開端,當他們親眼見證像蘇正民一樣的同輩榜樣,能徹底點燃心底那份還沒被喚醒的夢想。”
黃小妹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在西部山區支教的志願者向她分享說,“過去我以為‘脫貧’是新聞里的數位,現在才知道那是孩子們不用每天走泥濘山路上學的腳板,是老鄉家屋頂新裝的太陽能板”。
於洋至今還記得2017年畢業前夕的那場宣講會。螢幕上,一個皮膚曬得黝黑的孩子緊緊摟著志願者的脖子,眼神里滿是不舍。那是前些年參加西部計劃的學長的故事,他告訴大家,這些年輕志願者有共同的心聲——“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
“那張照片裡孩子的眼睛很亮,像星星一樣。”8年過去了,於洋眼見著尉犁縣的農村土坯房變成了富民安居工程,進城的奔波周折也將因穿越天山山脈的烏尉高速公路開通而改變。他也變成了那個站在臺上分享故事的人。
前些年,於洋難得回了趟河北老家,並受邀為學弟學妹們作一場分享。他記得,那天學校大禮堂擠滿了人,提問聲此起彼伏:“大家真的騎駱駝上班嗎?”“沙漠里真有信號嗎?”……這些問題,讓於洋哭笑不得,卻有了一種“被需要感”。活動結束後,兩名學妹主動加了他的微信,告訴他:“學長,我們今年會報名的!”如今,她們也來到了新疆。
河北科技大學團委志願服務工作負責人孫遠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很多學生在最初報名時,對西部的想像還停留在“沒信號”“泥濘路”上,但正是這些資訊差,反而成了他們走向西部的理由。比如,當志願者分享教育幫扶、醫療援助、科技推廣為當地帶來的改變時,大學生往往會更關注“我能為西部做什麼”。
“大思政課”為年輕人的選擇提供養分
剛上大一時,楊曉華還有些迷茫。她一直在想,讀大學究竟是為了什麼,難道僅僅是為了一張畢業證、一份高薪工作嗎?
“要以有利於他人、社會的方式解決個人的人生問題。”一位思政課老師的話打開了她的心結。2017年,從廣東工業大學本科畢業那年,楊曉華選擇了離家3000公里的新疆喀什。2017-2022年5年間,她曾先後3次進疆,兩次參加支教。如今,碩士畢業的楊曉華留在夢想開始的地方——喀什。
在全國各地高校,類似的故事不斷上演。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曉莉認為,循著這些年輕的足跡觀察,我們能看到的不僅是個人成長蛻變,還有日益成熟的思政育人體系。
談起這兩年在新疆的生活經歷,閆寧波頗有感觸。對他來說,成為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學會面對陌生的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自身能力,以適應不同的崗位需求,並且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紮根、堅持下去。“在這裡,大家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成長,才能真正融入當地的生活。但真正支撐你走下去的,往往是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我想是信仰。”閆寧波說。
李曉莉曾多次將思政課堂搬至大漠深處。自2019年起,她將八步沙“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轉化為教學案例,親自帶領學生前往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治沙現場,並邀請“時代楷模”走進校園,講述他們紮根基層建設家園的故事。在李曉莉的引導下,有的學生選擇留在西部,有的學生積極開展理論宣講,連續多次獲得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一等獎。
“年輕人選擇西部,高校的育人土壤則為這些‘選擇’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高曉溪的課堂上,他會通過場景還原和角色扮演,讓學生們設身處地地體會西部志願者的心境和選擇;還會設置頗有爭議性的論題,引導學生反思人生規劃,領悟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的辯證統一。比如,“都市就業VS西部奉獻”“強調薪酬VS關注機遇”“追求穩定VS敢於逐夢”等。
該校還為西部計劃志願者專門設置了“青驕計劃”培養方案。圍繞政治理論學習,制定196個課時的“課程表”,實現周周有課程、月月有研討。同時,學校還建立起“行前集訓、導師帶徒、定期培訓”體系,全方位提升志願者的綜合素質。
為確保選拔出最適合的人選,河北科技大學通常會組織嚴格的筆試、面試、心理測試等環節。孫遠連續3年面試了上百名學生,他坦言,一些學生可能出於“功利性”而報名,因此自己面試時會更加關注“是否能吃苦”“是否認同基層價值”“是否心懷‘國之大者’”等指標。同時,該校還會建立志願者回訪體系,跟蹤每一位年輕人的成長軌跡。
“這些培養體系和選拔機制其實都是希望瞭解學生的真實動機和價值觀,確保他們能夠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下來,並為當地的發展作出貢獻。”孫遠解釋說。
故事起始於課堂,又回到了課堂
去年,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畢業生高星雨決定前往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中寨小學支教。令他意外的是,這所擁有多媒體設備和塑膠跑道的現代化農村小學,實驗室卻因師資短缺長期閑置。他決定“重啟”實驗室。
在三年級的科學課上,高星雨首次演示了“火焰掌”實驗。當丁烷和洗潔精水混合燃燒的藍色火苗在他掌心躍動時,全班爆發出了歡呼聲——這個實驗一度成為全校最受歡迎的活動。後來,高星雨陸續開發了多個物理化學實驗,還讓小學生們戴上虛擬實境設備,體驗東南沿海的颱風、北方地區的冰掛和霜凍。“孩子們眼中的好奇和實驗成功后的振臂高呼,就是我來到這裡的意義。”高星雨說。
於洋口中的“被需要感”,正是無數青年奔赴西部的動力。閆寧波協助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到檢察官用法律武器守護西部孩子的那一刻,“突然懂了課堂上背過無數遍的‘公平正義’的含義”;楊曉華始終記得,第一年服務期結束后,一位學生從新疆打來電話說,“老師,家裡種的瓜熟了,我們全家邀請你來做客”……
在黃小妹眼中,比起量表上的數據,這些志願者給當地帶來的改變是推動了當地思想觀念的變化和人才培養機制的變革,而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發展,正是在這種矩陣下形成的具象變化。
在蘭州大學團委的支援和配合下,文縣中寨小學曾經組織了一次去往蘭州市的研學活動。那是孩子們第一次走進科技館、博物館、蘭州大學,他們紛紛舉起手腕上的電話手錶給家人遠端視頻展示。
“我看到一個個高高舉起的小手,眼眶瞬間紅了。”高星雨說,那次之後,一位學生在題為“夢想”的作文里寫道,“我想成為蘭大老師那樣的人”。
這些發生在西部的故事被李曉莉轉化為思政課的鮮活案例,她希望,“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讓正追夢的人講夢想”。
於洋沒想到,他們的故事起始於課堂,被播撒到西部的田野上,又回到了課堂,如此形成閉環。
高曉溪說:“這些志願者的故事將‘大敘事’轉化為‘微感動’,展現了新時代學子的奉獻意識和擔當精神。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投身西部,就能夠在經濟社會發展、人才流動、就業、文化、個人發展方面形成積極效應。”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記者 王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