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三峽集團福建漳浦六鰲海上風電場二期專案進行了首批魚苗投放。這是全省首例以風機導管架為基礎的重力式網箱深遠海養殖專案,漳州正式開啟了“海上風電+海洋牧場”雙軌發展新模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扶持畜牧業、漁業穩定發展,支援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漳州發力深遠海養殖,打造風漁融合專案,壯大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奮力推進“海上漳州”建設。
向深遠海邁進
為什麼要把魚養進深海裡?
漳州的海岸線長度位居省內前三,有著眾多海灣、港灣及島嶼,有著天然的養殖優勢。但隨著各類新興臨港工業發展、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等需要,近海養殖空間逐步減少,不可避免地陷入“僧多粥少”局面。
“走向深遠海,是漁業發展的趨勢之一,也是‘海上漳州’建設的重要部分。”漳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海洋經濟科科長蔡楊鵬告訴記者,漳州需要依託沿海的區位優勢,進行深遠海探索。
何為深遠海養殖?在農業農村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中,對深遠海養殖下了具體的定義:從事深遠海養殖要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要求,桁架類網箱及養殖平臺、養殖工船原則上布設在低潮位水深不小於20米或離岸10公里以上的海域,重力式網箱布設海域水深不小於15米。
既要深,也要遠,這給深海養殖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1月,詔安灣外6號海域的半潛式深水大網箱投入第一批魚苗,實現了漳州深海裝備養殖“零”的突破。該項目總投資4.43億元,配套了濾食性貝殼養殖區、藻類養殖區、風電平臺、海水淡化平臺、生活污水處理平臺等,全部投入運營后,養殖總產量可達6000噸以上,年產值近5億元。
“在深遠海養魚,既需要海上風電等新興產業作為底座支撐,更需要依託海洋科技力量,逐步構建深遠海養殖共同體。”蔡楊鵬說。
借力“定海神針”
距離漳浦縣六鰲半島海岸線30多公里的海面上,風機聳立,從遠處望去,似一個個巨大的風扇。這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單位兆瓦重量最輕的風電機組,24小時滿功率運行,單日發電量達38.41萬千瓦時,相當於近17萬人一天的生活用電量。在風機平臺下,工作人員將一筐筐魚苗投入網箱,在海上風機平台開啟養魚模式。
“深遠海養殖模式要落地,首要解決的就是風浪的問題。”蔡楊鵬說,這些矗立在海中的“定海神針”成為深遠海養殖的首要選擇,借助風機平臺布設深海網箱,相當於“大樹底下好乘涼”,風浪的問題迎刃而解。
借力不止於此。“海上風機導管架具有電力、信號傳導和牢固的靠泊平臺等三大優勢,為深遠海養殖提供生產所必需的條件。”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波告訴記者,該專案藉助風機導管架平臺,有效降低了設施成本的投入,同時項目採用重力式HDPE網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成本低,抗風浪能力強,適應深海養殖環境。據介紹,該專案的總體成本在650萬元至700萬元之間,按照養殖經濟效益估算,收回成本的週期為1.5~2年,養殖過程中的管理運營,由漳浦海峽發電有限公司依託風電管理要求和養殖管理船舶共同完成。
對於深遠海養殖魚種的選取,也有著細緻的考量。劉波告訴記者,首批投放的魚種均為適宜深遠海養殖的大洋性魚類,項目養殖採用生態養殖模式,其中高體鰤、真鯛和褐毛鰽等品種為經濟價值較高的珍品魚類,黑鯛和金頭鯛等品種為養殖過程中混養的鯛科魚類,主要用於攝食養殖網衣上附著的污損生物。
深遠海上,魚兒怎麼養?該項目開發了“清潔電力—深遠海養殖—環境監測”三位一體平臺,給遠在深海的魚兒打造了智慧化全自動投餌系統和遠端監控資訊服務平臺,網箱養殖投喂實現標準化和無人化管理,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減少人工干預、降低養殖成本。
劉波介紹,該項目現處於科研試驗階段,試驗成功后,可在全省範圍內包括漳浦外海、長樂外海、霞浦外海等百萬千瓦風電場內及周邊海域推廣應用,提高海洋綜合利用水準,解決海上風電開發對漁業捕撈影響等問題。
“我們將以風漁融合為切入點,繼續探索海洋資源的立體化、智慧化綜合利用,依託本地海域特色,開展更多深遠海裝備養殖實踐,探索漂浮式風漁融合、海上風漁旅融合等新業態,積極打造‘藍色糧倉’。”漳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楊淩怡 通訊員 肖明建)
*******************************************************
【台海網報料管道】
郵箱:taihainet@163.com
報料、登報、維權、內容合作專線
【來源:台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