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部分工資換不加班、不發愁!”他們把工作轉包了出去
更新于:2025-03-26 03:34:24

  “連續加班三個月

  我真的扛不住了”

  “領導讓做一個PPT

  可是我真的不會做啊”

  最近

  社交平台上出現了一種“工作轉包”的現象

  不少職場人士會將部分工作

  委託給別人來完成

  付一定的勞務費

  來減少自己的工作負擔

  甚至還有人調侃說

  “租個大學生來替我打工”

  有人認為這樣做是“雙贏”

  既完成了工作

  對方也獲得了應得的報酬

  也有人擔心

  “轉包工作”這一行為存在法律風險

  承接者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並非明智之舉

  “干不動了,只能找人接盤”

  “領導要求一周內上交一套產品推廣文案,我每天光是做必要本職工作就經常加班到晚上9點以後,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獨立完成。”在北京某公司任職的趙晴(化名)向記者展示了手機里的聊天記錄:淩晨1點,她通過某二手交易平台聯繫到一名大學生,以500元的價格將產品推廣文案“轉包”給了對方。

  “干不動了,只能找人接盤。”這是某社交平臺一條“轉包工作”帖子的標題。記者在社交平臺搜索“接單”“工作轉包”等關鍵詞,發現大量“代做文件”“代寫文案”“代做PPT”“代寫年終總結”的內容,單筆交易價格從幾元到上千元不等。

  北京某高校新聞專業的本科生小蒙就在承接與趙晴需求類似的文案撰寫工作。她告訴記者,自己在社交平臺上接單,利用課餘時間寫作,多的時候每月能賺取2000元左右的收入,“我的客戶大多是美妝、日用行業的職場人,他們通常對時間要求較緊,但品質上‘能過關’就行”。

  與零散接單的小蒙不同,自由撰稿人益達有固定的合作物件:他每月為一位體育自媒體記者代寫稿件,每篇收費500元~1000元。

  這種“零散外包”的模式,並非今年剛出現。2024年,二手交易平臺上就曾出現過大量外包資訊:“多年軟體開發經驗,承接JAVA專案”“985高校文科專業,擅長撰寫演講稿和主持稿”“大學生建模服務,有外包經驗……”有主動展示技能、尋求機會的大學生,也有發佈需求、招募外包兼職的職場人士。

  記者體驗了其中一項“外包助理”的工作,發佈需求的人是一位互聯網公司的運營人員,據他表示,自己工作量太大,需要外包人員幫忙分擔,每周4-5天,每天50元,負責線上社群的資訊推送和答疑,“輕鬆完成”。

  究竟是“高性價比”還是“偷懶”?

  律師提醒風險不可忽視

  在“轉包工作”相關的帖子下,常有人發出疑問:“這不就等於貼錢上班嗎?”

  在互聯網企業上班的小張算過一筆賬,他做的是文案工作,月薪八千元,“很多客戶要求多,一個稿子改了又改,把這種性價比極低的工作丟給外包,一個月最多花一千塊。”花點錢,換來的是不加班、不焦慮、不煩躁,小張覺得“值了”。

  外包工作的動機五花八門,有人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不得不找人分擔,也有人是因為技能上存在短板,只能花錢購買服務。例如一個彙報工作用的PPT,就曾難倒過許多職場人士。

  當工作的技能要求和個人能力之間需要平衡時,把工作外包在許多人看來是個更具性價比的選擇。“自己學還要花時間,不如找會的人幫忙。”小張說。

  然而,有關專家認為,把自己分內的工作轉交給別人來做,背後存在著法律風險,由此延伸出的產業鏈也屬於灰色地帶。

  “將工作轉包給他人,這種行為在法律上通常不被直接歸類為典型的勞動關係或勞務關係,而是更接近於一種私下的、非正式的委託或承攬關係。”北京論法律師事務所創始人孫煥文分析,這種非正式關係可能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

  對員工本人來說,將核心工作轉包,可能違反公司規定或勞動合同中的忠誠義務和勤勉義務。“這種行為可能導致責任歸屬不清。如果工作出現問題,如品質不達標、延誤交付或洩露公司機密等,公司和員工都可能因此承擔法律責任。而且由於這種關係往往缺乏正式的書面合同和明確的責任條款,一旦發生糾紛,維權將變得異常困難。”孫煥文說。

  “這相當於購買服務一樣。”上海宸豪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陳海東表示,這種行為對於知識產權的歸屬,尤其需要先約定清楚,避免權利歸屬產生爭議,如需保密,還需約定保密條款。

  對於“轉包工作”的承接者來說,風險同樣存在。記者採訪發現,這些接單群體往往隱匿於社交平臺和二手網站,缺乏行業監管。他們往往不會與用工方簽訂書面協定,也沒有管道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我們能否拿到報酬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方的人品。”小蒙告訴記者,自己有一次熬夜幫某公司產品公關人員寫推廣文案,但交稿之後對方就“逃單”了。

  熟練的轉包承接者往往會“留個心眼”,以自己的方式確保合作的可靠性。“我在接單前先看下對方的單位是否真實存在,對於新客戶也會收取訂金。”自由撰稿人益達告訴記者。

  “堵漏洞”不如“疏壓力”

  “如果不是實在做不完,誰願意把自己的工資分給別人。”對於工作轉包,趙晴這樣認為。

  “部分企業為了壓縮成本,一人多崗成為常態。‘超飽和’的工作量導致部分員工選擇通過‘轉包’自己的工作任務來緩解身心壓力。”某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分析稱。

  專家認為,“轉包工作”現象是職場內卷與零工經濟滲透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需反思用工機制,將重點從“堵漏洞”轉移到“疏壓力”上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承接‘轉包工作’的群體多為靈活就業,不受傳統雇傭關係的束縛。”孫煥文表示,“可參考《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將隱蔽性零工納入監管,要求交易平台備案、強制電子合同簽約,確保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在行業現狀不能完全保障自身權益的情況下,“轉包工作”的承接者也應當加強自身的權利保護意識。“在接單前應仔細甄別客戶資訊和任務要求,避免陷入押金詐騙、薪資拖欠等風險。”孫煥文提醒。

  綜合工人日報、中工網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