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零售的世界裡,門店調撥就像是一個“庫存大挪移”的魔法,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想像一下,你手裡的商品突然從一家店“飛”到另一家店,這背後需要多少巧妙的安排和精準的計算?這篇文章就像是一個“魔法指南”,把門店調撥這個複雜的業務拆解得清清楚楚,從直營店到加盟店,從庫存管理到財務結算,一網打盡。不管你是供應鏈新手還是老江湖,這篇文章都能幫你找到那個“點石成金”的秘笈!
最近有幾個做新零售方向的產品經理朋友私信我,說在做新零售專案時對門店之間的調撥業務感到頭疼。確實,門店調撥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尤其是當你需要同時考慮直營店和加盟店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門店時,業務邏輯會變得相當複雜。
今天,我想把門店調撥這個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業務拆解開來,説明你理清其中的業務邏輯和產品設計要點。
無論你是剛入行的產品新人,還是正在為門店調撥業務頭疼的老司機,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你負責的連鎖品牌在深圳有20家門店,其中南山萬象城店的某款熱銷商品突然斷貨了,而附近的寶安壹方城門店卻有大量庫存且銷售一般。這時,最直接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沒錯,就是從寶安壹方城門店調撥一部分商品到南山萬象城店,這樣既能滿足南山萬象城店的銷售需求,又能提高寶安壹方城門店的庫存周轉率。
門店調撥,簡單來說就是在同一品牌下的不同門店之間轉移商品,使商品从库存过剩的门店流向需求旺盛的门店。在新零售業務中,門店調撥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門店調撥的基本業務流程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中涉及多個環節和角色。一個標準的門店調撥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在實際業務中,這個流程可能會因為企業的組織結構、系統設計或業務特點而有所調整。例如,有些企業可能會在調撥單創建后增加一個總部審批的環節,或者在物流配送前增加一個調出門店複核的環節。
值得注意的是,門店調撥雖然是在企業內部進行的庫存轉移,但由於涉及到不同經營主體(尤其是直營店和加盟店之間的調撥),其背後的財務處理和權責劃分會比較複雜。
所以在設計相關的系統功能和解決方案的時候,需要區分直營店之間的調撥和加盟店之間的調撥,因為它們在業務流程和系統設計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直營店,顧名思義,就是由企業總部直接投資、經營和管理的門店。在新零售領域,直營店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直營店的庫存管理通常採用”總部集中管理”的模式。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以上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直營店之間的調撥在本質上是企業內部的庫存轉移,由於所有庫存都屬於同一個擁有者(總部),調撥只是改變了庫存的物理位置,不涉及所有權變更和財務結算。
直營店之間的調撥流程相對簡單,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步驟:
在直營店之間的調撥中,由於所有庫存都屬於總部,所以不涉及財務結算。系統只需要記錄庫存的物理轉移,更新各門店的庫存數量即可。
在門店調撥的過程中,也是需要有“在途管控”的,類似總部倉庫之間的“分步調撥”的玩法。需要先從調出門店出庫,然後庫存轉移到“在途倉”中或者標記為“在途庫存”,然後調入門店接收入庫之後,庫存再從在途轉移到調入門店中。
調撥的時候要怎麼執行“在途”的管控,可以參考總部倉庫“分步調撥”的在途管控玩法,兩者都是一樣的模式。
與直營店不同,加盟店是一種特許經營模式下的門店。在這種模式中,加盟商通過支付加盟費、特許權使用費等方式,獲得使用品牌、經營模式和管理系統的權利。加盟店有幾個非常明顯的特點:
加盟店的庫存管理通常採用”相對獨立”的模式。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加盟店與另外的加盟商門店或者是總部門店之間的調撥本質上是不同經營主體之間的商品交易,涉及所有權變更和財務結算,操作相對複雜。
加盟店調撥到其他的門店(其他加盟店或者直營店)的業務,可以從實物流,資金流,資訊流這三個角度來分析,更容易梳理其中複雜的關係。
從實物流的角度,本質上還是從調出門店發出,然後調入門店接收,這個和直營店之間的調撥是沒什麼區別的。
從資金流的角度,加盟店調撥給其他門店,兩者屬於不同的主體,需要發生交易。所以一個賣(銷售),一個買(採購),需要觸發相關的結算行為。在實際的業務場景中,直營店和加盟店的信息化系統都是統一開發的相同的一套系統,所以資金流的管理往往也是通過總部研發的ERP系統或者外采的財務ERP系統來集中處理,只不過是出財務報表的時候再按不同的主體做相應的區分,所以這種結算關係往往會演變成:A->總部->B的這種模式。同時結算的這些資訊一般都是通過業務單據攜帶金額類數據推送到財務ERP中去處理,例如說金蝶、SAP等。
從資訊流的角度,調出門店接收調撥出庫單,然後調入門店接收調撥入庫單,同時還需要加上因為跨主體交易而產生一些虛單的。例如說門店A調撥給門店B,本質上就是門店A銷售出庫,而門店B採購入庫,所以資訊流中還會增加一個虛擬的銷售出庫和採購入庫。
如果僅僅是從實物流和資訊流的角度來拆解這種調撥流程,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步驟:
在加盟店與其他門店之間的調撥中,由於涉及不同經營主體之間的商品交易,所以需要進行財務結算。系統不僅需要記錄庫存的物理轉移,還需要處理相應的財務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加盟店之間的調撥結算方式可能有多種。除了上述的”總部中轉”模式外,還可能採用”直接結算”模式(調出門店直接向調入門店收取貨款)或”內部記帳”模式(總部記錄各加盟店的調撥往來,定期統一結算)。具體採用哪種方式,取決於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系統設計。
總的來說,加盟店之間的調撥比直營店之間的調撥更加複雜,不僅需要考慮庫存的物理轉移,還需要處理所有權變更和財務結算等問題。因此,在設計加盟店調撥功能時,需要充分考慮業務的複雜性,設計合理的流程和規則。
在實際業務中,門店調撥並不總是能夠按照標準流程順利完成。各種異常情況時有發生,如何處理這些異常,是考驗供應鏈系統設計的重要方面。下面,我們來看看門店調撥中常見的幾種異常場景及其處理方法。
調出門店缺量出庫是指實際出庫的商品數量少於調撥單上計劃的數量。這種情況可能由多種原因導致,如系統庫存與實際庫存不符、商品損壞、揀貨錯誤等。
當發生調出門店缺量出庫時,通常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調入門店缺量入庫是指調入門店實際收到的商品數量少於調撥單上的數量。這種情況可能由多種原因導致,如物流過程中的損壞、丟失,或者調出門店實際發出的數量就少於計劃數量。
當發生調入門店缺量入庫時,通常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在實際業務中,調入門店缺量入庫的處理通常會採用:先按實際收到的數量入庫,同時生成差異單;然後根據差異原因,決定是進行索賠處理還是補發處理。
當調入門店發現實際收到的商品數量少於調撥單上的數量時,在系統中錄入實際收貨的數量,此時系統會先全量收貨,然後再額外會自動生成一個”差異處理單”,可以記錄差異資訊和初步判斷的責任方。然後,差異處理單會流轉到相關部門進行審核和處理,最終形成一個明確的處理結果(如責任認定、損失分攤、補發安排等)。這套流程不僅規範了差異處理的過程,還為後續的數據分析和流程優化提供了基礎。
在途庫存的貨權歸屬是一個涉及法律和財務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加盟店之間的調撥中。不同的貨權歸屬方式會影響到風險承擔、財務核算等多個方面。
對於直營店之間的調撥,由於所有庫存都屬於總部,所以在途庫存的貨權也自然歸屬於總部。即使在物流過程中發生損失,損失也由總部承擔,不涉及貨權轉移的問題。
但對於加盟店之間的調撥,情況就複雜得多。在途庫存的貨權歸屬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
在實際業務中,貨權歸屬的方式通常會在特許經營合同或調撥協議中明確約定。系統設計時需要根據約定的貨權歸屬方式,設計相應的業務流程和數據處理邏輯。
我接觸過較多的是”總部持有貨權”的方式,即在商品從調出門店出庫后,貨權先轉移給總部;在商品到達調入門店並確認收貨后,貨權再從總部轉移給調入門店。這種方式下,總部承擔了在途風險,也便於集中管理和跟進這部分的庫存流動和業務往來。
門店調撥作為新零售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其複雜性和重要性往往被低估。實際上,一個設計良好的門店調撥系統,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庫存周轉率、降低庫存成本、提高顧客滿意度。
作為供應鏈產品經理,我們需要深入理解門店調撥的業務邏輯和產品設計要點,才能設計出真正滿足業務需求的系統。希望本文能夠説明你更好地理解門店調撥這一複雜而重要的業務場景,為你的產品設計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發。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PM維他命】,微信公眾號:【PM維他命】,原創/授權 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