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報中證網訊(記者 劉楊)3月21日,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消息,由該機構聯合30余家氫能產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校共同編寫的《中國氫能技術發展研究報告2024》(簡稱《報告》)近日在京發佈。
根據《報告》,在政策的積極引導與大力支援下,我國氫能全產業鏈技術不斷突破,大量國產化產品和裝備加速湧現。我國氫能產業各領域技術已進入工程化向商業化過渡的關鍵階段,產業鏈各環節關鍵工藝和技術已基本完成突破或處於突破前夕。核心裝備與材料在性能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正在快速縮小,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報告》預測,拓展氫能尤其是綠氫在各領域應用規模,啟動跨領域協同創新能力,提升自主技術與國產產品競爭力與市場認可度,將是推動我國氫能全產業鏈技術高水平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到2030年,我國氫能各領域技術將趨於成熟,基本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國產產品具備一定競爭力,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中國電解槽、燃料電池等產品在國際市場佔據重要地位。
《報告》指出,在氫制取環節,可再生能源制氫將成為我國氫氣供應的主要增量,化石能源制氫產量將於2030年前後達峰並進入快速下降通道,工業副產氣將是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形成規模化供應能力前,保障終端用氫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隨著一大批綠氫專案的陸續投產,預計2035年前後,我國工業副產氫與水電解制氫的供應比例將迎來拐點。在氫儲運環節,我國氫儲運產業呈現技術路線從單一氣態向氣液固多相拓展、國產化能力從系統層面向材料與零部件延伸、儲運規模從近程批次供應向長途穩定供應過渡的發展態勢。到2030年,高壓氣態氫儲運技術仍將佔據主導地位。
另外,在氫加註環節,我國加氫站建設穩步推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9月,我國累計建成加氫站數量超510座。《報告》認為,未來我國加氫站將呈現氣液並行的發展態勢,加註方式將從高壓氣氫加注向液氫汽化加注和液氫加註拓展。在穩定的氫氣供給網路成形前,制加氫一體站將是保障終端用氫需求的重要方式。通過數智技術實現加氫站智慧化和無人化運營,已成為加氫站建設的重點發展方向。在氫應用環節,我國氫能應用技術呈現從單一交通領域向能源、冶金等領域加速拓展的態勢,化工領域用氫需求逐步從灰氫向綠氫過渡。在交通領域,我國採取商用車優先的發展路線。《報告》預計,我國氫能在交通、化工、能源、冶金等領域應用技術將在2030年前後步入成熟期。交通領域燃料電池技術和內燃機技術將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交通領域氫能應用將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報告》預測,到2030年,我國各領域綠氫需求總量將達到500萬噸左右。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