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覺得把孩子養大,就沒什麼事了。孩子成長的時候,會受父母教育和影響,父母一些行為種下的“因”,會在子女身上產生相應的“果”。要是這些行為不好,孩子可能就往壞的方向發展。
所以說,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成長特別關鍵。那父母哪些行為,會在子女身上產生不好的“結果”呢?
因果定律:父母的這些行為,會在子女身上“結果”!
(一)謊言教育,讓孩子陷入信任危機
孩子成長的時候,父母說的每句話,就像一顆種子,種在孩子心裡。謊言教育呢,就像是种下一颗长满尖刺的种子,最後在孩子的世界里,會長出信任危機這個苦果。
古人講:“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對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更是他們建立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基礎。
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個老師,如果經常用謊言來教育孩子,看著是為了一時方便,實際上是在悄悄破壞孩子對世界的信任。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特別想要一個玩具,父母隨口答應“下次一定買給你”,但下次永遠不會來。孩子努力考了好成績,父母承諾的獎勵,卻像泡沫一樣沒了。
一開始,孩子會選擇相信,畢竟在他們單純的世界里,父母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可是,當一次次期待落空,失望越來越多,孩子心裡對父母的信任就開始動搖了。
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是他們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一旦這種信任被打破,孩子就會陷入焦慮和不安。
他們會覺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充滿不確定性,連最親近的父母都不能完全相信,那還能依靠誰呢?這種心理創傷,會影響孩子和別人建立健康關係,不管是友情還是以後的愛情。
謊言教育的本質,是父母對教育不負責,是圖省事、走捷徑的錯誤做法。父母以為用謊言能暫時安撫孩子,卻不知道這是在孩子心裡埋下了懷疑的種子。
隨著時間過去,這顆種子生根發芽,孩子不光對父母失去信任,對周圍的人、對整個世界都會抱著懷疑的態度。
父母一定要明白,在孩子面前,一句謊言可能解決一時之急,但可能讓孩子陷入一生的信任危機。只有真誠對待孩子,遵守承諾,才能讓孩子在充滿信任的環境里健康成長,擁有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重男輕女,給孩子塑造自卑人格
在一些家庭里,重男輕女的觀念還很頑固,就像一大片烏雲,籠罩著孩子成長的天空,給孩子,特別是女孩,塑造出自卑的人格。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環境里,男孩往往被當成家族的希望和未來,特別受寵愛和關注。他們一點點小成就,都會被無限放大,得到父母讚揚和獎勵。
可女孩呢,好像生來就低人一等,她們的努力經常被忽視,優點也很難得到認可。
同樣考了滿分,男孩可能得到父母擁抱和禮物,女孩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句淡淡的“繼續努力”。在資源分配上,男孩優先得到更好的教育機會、更多生活資源,女孩只能默默忍受不公平待遇。
在這樣的對比下,女孩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她們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時間長了,自卑的情緒就在心裡紮根了。
從心理層面講,這種長期的不公平對待,會讓女孩自我認同感很低,她們總是想通過迎合別人的期望來獲得認可,但始終填不滿心裡自卑的空洞。
這種自卑人格一旦形成,對女孩影響很大。學習上,她們可能因為沒自信,不敢挑戰難題,錯過提升自己的機會。社交中,她們往往表現得畏畏縮縮,不敢主動和人交往,很難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以後職業發展中,自卑也可能讓她們錯過一些重要機遇,沒辦法充分發揮自己才能。
對男孩來說,過度寵愛和偏袒也不是好事。他們可能養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遇到挫折,更容易一蹶不振。
重男輕女的行為,對女孩和男孩來說,都像一把雙刃劍,傷害了孩子心靈,阻礙他們健全人格的發展。
父母應該拋棄這種陳舊觀念,平等對待每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值得被愛、被尊重。只有在平等、關愛的家庭氛圍里,孩子才能樹立自信,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勇敢面對未來挑戰。
(三)過度節儉,使孩子形成匱乏心態
節儉本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一旦過度,可能就在孩子心裡種下匱乏的種子,形成匱乏心態。
有這麼一個家庭,父母經歷過艱苦日子,知道生活不容易,所以生活中特別節儉。家裡燈捨不得開,哪怕天已經很暗。孩子衣服總是縫縫補補,哪怕款式早就過時。
吃飯的時候,剩飯剩菜熱了一遍又一遍,就算已經有點異味。
孩子從小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不知不覺受到影響。在學校,別的同學能自由買學慣用品,他卻因為父母給的零花錢少,只能眼巴巴看著。時間長了,孩子心裡就產生一種匱乏感。
他覺得自己好像總缺很多東西,這種感覺不是因為實際物質缺少,而是一種心理暗示。
從心理學角度講,過度節儉的環境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思維模式,覺得資源是有限、稀缺的。這種匱乏心態會影響孩子做決策的方式和生活態度。
比如,面對選擇時,他們往往先考慮價格,忽略產品品質和自己需求。他們不敢追求更好的東西,因為心裡覺得自己不配擁有。
在社交方面,匱乏心態也會讓孩子顯得小氣、吝嗇。他們擔心自己東西給出去就沒了,所以不願意和別人分享。這不僅影響孩子和同學關係,還限制他們人際交往能力。
過度節儉看著是給家庭省錢,實際上給孩子帶來無形壓力和心理負擔。父母要明白,教育孩子節儉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知道適度消費、合理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美好事物值得追求,他們有權利擁有更好的東西,這樣才能幫孩子擺脫匱乏心態束縛,擁有更豁達、積極的人生。
情感寄語:
不是父母所有行為都能給孩子帶來積極影響,有些看著平常的行為,可能在孩子身上產生想不到的“結果”。
就像《菜根譚》裡說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這句話說明瞭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應該建立在純粹的愛和關懷上,而不是不當行為帶來的負面“因果”。不管父母出於什麼目的,一旦行為方式不對,可能就給孩子成長帶來阻礙。
你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感受到父母行為對你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