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為腎病是因為飲食不當或者遺傳因素造成的,但事實上,藥物的使用不當也是引發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醫院工作時,我曾經接診過不少患者,他們因為長期服用一些常見藥物導致腎功能受損。
那麼,過了50歲之後,服藥時究竟應該注意些什麼,才能避免對腎臟造成傷害呢?
很多人認為止痛藥只要能緩解癥狀,怎麼用都沒問題。
一位長期患有慢性腰背痛的退休工人,因為疼痛頻繁,每次疼痛發作就服用大量的非甾體抗炎藥,最終發展為慢性腎病,腎功能幾乎損失了一半。
非甾體抗炎葯以抑制前列腺素產生來緩解疼痛與炎症,然而前列腺素對維持腎臟血流必不可少,長期肆意使用這類藥物會降低腎小球血流量,造成腎缺血和急性腎衰竭。
研究發現,連續使用非甾體抗炎藥達一周以上,腎損傷風險會大幅提升,特別是對於那些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患者。
同時,長期服用含有對乙醯氨基酚的止痛藥,因代謝產物的積累,有導致腎小管受損的可能,進而加重腎臟的代謝負擔。
要減少止痛藥對腎臟的損害,必須嚴格遵循醫生的用藥建議,避免長期大劑量服用。
當疼痛頻繁來襲,可嘗試採用物理治療、針灸、調整姿勢這類非藥物治療方式,另外,定期留意腎功能,要是發現尿量減少或是疲勞感加重,需立刻去醫院看病。
“多吃維生素更健康”是很多人的常識,但過量補充維生素卻可能適得其反。
一位熱愛健康管理的中年女性,每天堅持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 C 補充劑,幾年後因腰痛前往醫院檢查,意外發現腎臟內布滿結石。
維生素 C 在機體代謝過程中,會轉化作草酸,過量草酸在腎臟排泄過程中,容易與鈣結合在一起,產生草酸鈣結晶,最終誘發腎結石。
另外,長時間大量服用鈣片,同樣可能提升結石出現的幾率,原因在於過量的鈣在尿液里堆積,容易跟草酸結合產生沉澱。
要規避這些問題,關鍵在於均衡飲食,從天然食物中攝取維生素和礦物質,而非依賴高劑量的補充劑。
若真有額外補充的必要,需依據醫生的建議來調整劑量,同時注意別同時服用多種含草酸或鈣的補充劑。
隨著年紀漸長,不少人不得不應對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多種慢性疾病的狀況。
這類疾病經常需聯合用藥,藥物間相互作用有對腎臟造成額外負擔的可能,一位身患多種慢性病的老人,因藥物搭配不當,導致腎小管受損,最終確診為藥物性腎病。
降壓藥、利尿劑與非甾體抗炎葯的組合是導致腎損傷的典型例子。這種藥物組合會減少腎小球的血流量,顯著增加急性腎損傷的風險。
像氨基糖苷類藥物這類抗生素,若和利尿劑一同使用,或許會加重腎毒性,甚至導致無法逆轉的腎功能障礙。
若想降低聯合用藥所帶來的風險,就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制定科學的用藥計劃,並且絕對不能擅自將非處方藥與處方藥混合使用。
當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時,應向醫生如實說明自己的全部用藥情況,這樣醫生才能評估潛在的藥物相互作用,進而根據腎功能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類型。
一名中年糖尿病患者,因長期服用降糖藥物卻忽視定期腎功能監測,導致藥物在體內累積,最終造成腎功能嚴重受損。
糖尿病患者由於病理性高血糖,本就容易對腎臟造成負擔,而藥物代謝產物的蓄積則進一步加劇了損傷。
水溶性藥物主要通過腎臟進行代謝和排泄,因此,當腎功能降低時,藥物的代謝與排泄速度會減慢,導致藥物及其代謝物在體內堆積,最終可能產生毒性作用。
例如,某些降糖藥物若未能完全代謝,可能會導致低血糖的發生;而抗生素在體內的蓄積則可能損害腎小管,嚴重時甚至引發腎功能衰竭。
長期用藥的患者應定期檢查腎功能指標,如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腎小球濾過率,以便及時發現潛在問題。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來定製藥物劑量或選擇更安全的替代藥品,尤其是老年患者,在用藥前必須重視腎功能的評估。
一位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的患者,因為日常飲水量不足,藥物代謝後產生的尿酸結晶在腎臟內沉積,導致嚴重的腎功能障礙,後來,通過調整飲水量和服藥方案,癥狀得到了改善。
在藥物的代謝過程中,充足的水分對於代謝產物的排泄至關重要,尤其是那些需要通過尿液排出的物質。
若飲水量不足,這些代謝產物容易在腎小管中沉積,形成結晶,進而可能引發腎結石,嚴重時還會損害腎功能。
無論服用哪種藥物,保持充足的飲水量都是保護腎臟的關鍵。
尤其是服用利尿劑、抗生素或降尿酸藥物時,建議根據醫囑增加飲水量,並盡量分次小量飲用,以確保腎臟在整個代謝過程中始終得到適當的水分支援。
過了50歲後,用藥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腎臟的健康。
濫用止痛藥、維生素補充劑過量、聯合用藥的不當搭配以及忽視腎功能評估,都是可能導致腎損傷的常見誤區。
借助科學用藥、定期對腎功能進行監測,同時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可大幅減輕藥物對腎臟造成的損害。
腎臟健康是身體整體健康的重要基礎,謹慎用藥不僅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保護長壽和生活品質的重要方式。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腎病患者吃藥要注意的事情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1]李鵬.腎康注射液對慢性腎衰竭大鼠腎間質纖維化、內質網應激狀態和線粒體氧化損傷的影響,現代藥物與臨床,2024-05-28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